
【點新聞報道】香港大學醫學院今日(8日)宣布,團隊和免疫與感染研發中心合作,在開發具有廣效防護的減活疫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有效引發對各種流感病毒亞型免疫反應,包括人類及禽流感病毒。
現有季節性流感疫苗僅針對三種病毒株,需每年更新且難以匹配流行株,更無法防範禽流感等動物源病毒引發的大流行。世界衞生組織(WHO)多次呼籲開發通用型疫苗,以應對病毒跨種傳播的威脅。

直擊傳統疫苗短板 攻克病毒變異與跨種傳播難題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博士錢永康指,針對季節性流感,港大研究團隊提出兩項創新策略,第一種策略是,將人類a-1,3-半乳糖基轉移酶基因植入流感病毒基因組,促使感染細胞表面表達a-Gal抗原,激活天然抗a-Gal抗體以增強免疫反應。這一設計能讓這些抗體識別疫苗感染的細胞,從而增強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包括抗體介導的細胞毒性、調理作用與吞噬作用。

第二種策略是,通過數百個沉默突變將病毒密碼子模式從人源型轉為禽源型,使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減毒,同時維持雞胚中高效複製能力,也就是通過減弱病毒的活性,讓人類感染不致病的同時又可以產生免疫。而小鼠模型實驗證實,兩種策略製備的疫苗均能誘導強效先天與適應性免疫,並對多種甲型流感亞型提供廣效保護。

無針接種提升可及性 緩解「疫苗猶豫」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病毒學講座教授潘烈文指出,此次研發的兩種疫苗皆採用鼻內噴霧方式接種,可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避免注射帶來的疼痛與恐懼,尤其適合兒童群體。減毒活疫苗的黏膜免疫特性可阻斷病毒在呼吸道的早期複製,降低傳染風險。此外,疫苗病毒蛋白表達與野生型一致,確保免疫原性,且不具致病性,安全性獲動物實驗驗證。
國際協作加速成果轉化 瞄準GLP標準臨床前研究
目前,該技術已獲多項國際專利,研究團隊正依託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HKJCGHI)的國際合作網絡推進臨床前研究。
潘烈文透露,研究院將聯合國際疫苗研究所(IVI)等機構,開展符合優良實驗室規範(GLP)的試驗,為疫苗的商業化鋪路。團隊現時只在小鼠模型進行研究,對多種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源性病毒存活率達到100%,保護作用維持至少一年,估計毋須每年接種,也未見明顯副作用,但免疫系統較弱或小部分對紅肉敏感的人士,可能未必適合接種。

潘烈文續指,團隊下一步將會爭取在人類身上進行臨床測試,未來希望研發兩款平台的混合疫苗,並在人類身上廣泛應用,但暫時未有時間表。他強調,新一代減活疫苗平台不僅針對流感,未來還可擴展至其他呼吸道病毒防控,為全球公共衞生安全構建更靈活的屏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聯同免疫與感染研究中心(C2i)領銜研發的廣效減活流感疫苗(LAIV)取得重大突破,並憑藉該技術於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榮獲沙特創新卓越獎及兩枚金牌(含評審團特別嘉許獎)。該疫苗平台突破傳統季節性疫苗的病毒株限制,可同時誘導對人類及禽流感病毒(如H1N1、H3N2、H5N1及H7N9)的交叉免疫反應,為全球流感防控提供革新方案。此次突破性研究獲香港大學、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標誌着香港在疫苗研發領域邁入國際前沿,有望為全球流感大流行防控提供「香港方案」。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