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港拓新質生產力 AI電子機械工程等行業求才若渴

踏入大學畢業季節,不少大學生忙於搵工,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及關稅貿易爭端下,經濟未明朗,影響就業市場。香港文匯報取得大學聯校就業資料庫(JIJIS)的最新數字顯示,今年1月至3月提供予本港大學畢業生的全職空缺有7,900多個,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但薪酬卻微增2%,在香港創科AI (人工智能)發展勢頭下,與電子、工業、電氣及機械工程相關的職位空缺逆市增加一成,相關人才相當搶手,凸顯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與人才的重要關聯。有學者專家指出,今年首季本港整體經濟及就業仍屬穩定,數字更多是說明僱主對前景抱觀望,因而延後招攬新人,估計隨着各地應對貿易戰的政策方向逐漸明朗,今年底前就業市場或會回暖。

香港創科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相關行業職位空缺逆市增加一成,凸顯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與人才的重要關聯。圖為本港早前舉辦的職業博覽會。(資料圖片)

根據JIJIS回覆香港文匯報的數據,今年1月至3月,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全職職位有7,928個,較去年同期減少8,478個,跌幅51.7%,而提供空缺的僱主也由約1,000個減至640多個。相比受疫情衝擊最大的2020年及2021年,該兩年首季的空缺亦有逾1.2萬個。不過待遇方面,今年首季大學畢業生職位薪酬中位數是1.95萬元,平均薪酬2.1萬元,較去年同期輕微增長約2%。

服務零售業職位銳減

數字顯示,不同行業絕大多數工種有意招聘大學畢業生的職位都減少,其中客戶服務類包括零售、酒店、旅遊等行業的情況較顯著,空缺由去年首季的4,502個減至今年的351個,跌幅超過九成。

其他包括IT程式設計、銀行、教育、市場營銷等多個傳統行業空缺數亦跌逾一半。

個別工種的空缺數目則逆市增加,其中電子、工業、電氣及機械工程類別由1,773個增至1,957個,增幅約一成;而樹藝園藝、紀律部隊、室內設計等空缺亦分別微增5至7個,由於有關工種空缺基數低,所以升幅高達三倍。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表示,電子、工業、機械等工程職位增加,是受惠於本港創科產業發展,「近年特區政府在AI+、生命科學及金融科技等投入大量資源,相關基建及技術需求增加,帶動了這些工程類職缺的增長。」

雖然今年首季大學畢業生職位空缺明顯減少,但他認為期內香港整體失業率維持3.2%,反映總體就業市場仍能滿足求職者需求,而本地生產總值升幅亦較預期佳。

他認為,貿易戰下本港企業更趨審慎,降低或延後投資未來人手的意願,令「招新人」環節受影響。

黃錦輝認為,普遍香港僱主目前是處於觀望階段,「貿易戰的不明朗環境,讓企業較難作出長遠規劃,因此暫時減慢招聘,但隨着國家及香港應對的方向逐漸明朗,市場將有機會回暖。」

他相信,職位空缺及市況於第二三季或至少年底前會有好轉,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或會降低關稅,另一方面香港的「零關稅」亦可吸引外商,並在中美爭端的新形勢下發揮「超級聯繫人」優勢,成為跳板助力內地將外商「引進來」及讓企業「走出去」,這些都能使經濟回穩。

美關稅政策衝擊就業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表示,電子及機械工程等職位逆市上升,主要是因相關工種原已存在一定程度人手短缺,加上本港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快速發展,相關企業人才需求進一步增加。

她認為,經濟不穩及國際局勢是影響大學生求職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今年初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其貿易及關稅政策衝擊環球經濟環境,包括出口貿易、製造業、物流業,金融業及消費相關行業都會採觀望態度,導致招聘意慾下降。

她指出,市場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政策朝令夕改,令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企業為減低風險,對招聘新人態度愈見保守。

港大加強AI培訓 增畢業生競爭力

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謝樹基及就業總監林琦穎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確實存在挑戰,尤其是全職和實習崗位減少,為此校方會着力加強學生支援,包括培訓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以及一對一職業輔導、AI模擬面試等,希望提升畢業生競爭力。

林琦穎提到,去年開始港大接獲的實習及全職崗位已有所減少,但根據最新的就業統計數據,去年港大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7%,平均月薪約33,430元,創歷史新高,至於今年的招聘情況,她觀察到金融、IT等行業都有收縮,說明經濟情況並不明朗,及有更多學生有意投身穩定的公務員行列。

推AI實習計劃與企業配對

AI應用正於各行各業成為關鍵趨勢,林琦穎表示,港大早前推出AI實習計劃,幫助學生及早掌握相關AI技術,並與企業進行配對,提升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

謝樹基補充,港大將於2025/26學年起,規定所有本科生必須修讀AI相關課程,確保具備基本知識和應用能力,校方還發布行業報告,支援學生了解市場對AI技術的需求,更好地裝備自己。

求職及早規劃 無懼「十投一回」

左起:HAFI、李美欣、謝樹基、林琦穎、陳思羽暢談畢業生提升求職競爭力。(香港文匯報記者楊盈盈 攝)

面對目前全球地緣政治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或會影響本港的就業巿場,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已未雨綢繆,提早在畢業前幾個月已開始求職;亦有同學坦言已有遭遇波折的心理準備,但相信只要提早規劃,有信心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出路。

考慮大灣區內地城巿尋機會

在港大主修英語研究的陳思羽於本學期中開始積極搵工,目前申請了十多份工作,收到四次面試邀請,暫獲行政文職工作的錄取。面對長期等待消息及不確定性,她表示在調整心態後,已接受「十投一回」的現實。「及早規劃搵工,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很重要。」她表示,未來不排除在大灣區內地城巿尋求更多機會。

就讀港大對外英語教學碩士課程的李美欣,今年1月起積極求職,主要申請國際學校和補習機構的英語教學職位,暫已收到3個面試邀請,並獲一家知名補習機構錄取,月薪逾三萬元。她指求職過程並不順利,特別是申請國際學校時,由於未有教育文憑(PGDE),遇到不少限制。

她指出,教育行業對教師資格要求不斷提高,空缺卻減少,加劇求職壓力,希望特區政府加強對教育行業的支援,例如擴大PGDE名額,及增加AI和教育科技相關培訓,幫助畢業生適應未來職場需求。

來自印尼的HAFI KHOIRUL主修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作為港大的國際學生,他獲港鐵錄用從事IT助理,負責數據分析。他於去年畢業後便開始求職,申請約100家公司,參加近20次面試,最終獲得5次進一步面試機會並成功錄取。

(來源:香港文匯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港拓新質生產力 AI電子機械工程等行業求才若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