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湃豐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擁有國際級的醫療系統,卻在市民的醫療保障普及程度上仍顯不足。特別是在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療保障與罕見病的支援政策上,現有制度未能有效回應市民多元的醫療需要。儘管政策制定初衷是為了減輕公營醫療壓力,但自2019年自願醫保推出至今,仍因吸引力不足及扣稅優惠有限而未能普及至主流市民群體。截至2024年3月,雖有約134萬份認可保單,但2022/23年度實際申請扣稅的納稅人僅約40.4萬人,佔整體納稅人數僅16.6%。
從公共衞生的角度看,這不僅是一個醫療保障參與率的問題,更反映了本港在構建全民健康保障網絡方面仍有不足。隨着人口老化趨勢持續加劇,到2046年,每三名香港人中就有一人年逾65歲,意味着未來的醫療服務需求與開支將大幅上升。若未能及早透過有效的政策作輔助,勢將對現時已捉襟見肘的公營系統構成沉重壓力。因此,自願醫保的普及與優化,絕不應單純視為市場工具,更應視作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的結構性政策措施。
現時香港醫療政策有三大主要問題。
首先,自願醫保稅務扣減額度不足,無法吸引市民參與。現時稅務誘因對中產家庭吸引力有限,特別是年長者保費高昂,扣稅回報偏低。若要讓更多市民主動參與自願醫保,政府須提升扣稅額度至15,000至20,000元,並參考內地以「保單數量」為計算基礎,提升制度彈性與公平性。
其次,自願醫保的保障不足,與現今醫療科技發展脫節。目前非手術癌症藥物的年度保障僅限港幣8萬元,與實際醫療開支差距甚遠。香港作為醫療創新平台,應建立定期更新的「標準受保藥物清單」,同步推進住院產品涵蓋標靶治療與生物製劑等先進技術,提升整體治療成效。而針對長者醫療需要尤為迫切,根據資料每年逾兩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確診癌症,若不提高此群體的保障額度,將對公營醫療形成更大財政壓力。優化保險保障,正是長遠分擔政府未來醫療開支的關鍵。
同時,目前香港缺乏針對罕見病的恒常支援制度,建議須建立定期檢討及更新機制,以確保癌症患者能獲得最新且合適的治療選擇。公共衞生講求全民健康覆蓋與公平分配,但患者家庭往往陷於財務困境,亦難以獲得長期藥物支持。相比中國內地近年逐步建立的罕見病名單、專項資助與數據庫,香港須有條件設立「罕見病基金」,整合政府資源與社會力量,填補政策真空,保障小眾亦不被遺忘。
人口老化與慢性疾病雙重挑戰下,香港的醫療財政負擔只會愈趨沉重。自願醫保的優化與癌症及罕見病支援的設立,不單是政策微調,更是公共健康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政策須有足夠遠見,為未來做好準備,方能維持社會的健康公平,令每一位市民無懼病患,有保障、有希望。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