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趁着中央政權的弱勢,不斷兼併擴大封建土地,形成莊園經濟,從而壟斷了經濟利益。進而歪曲利用了封建官場的「察舉制」,在缺乏嚴格統一的考核標準下,不斷安插自己的門生、子弟進入官僚系統,客觀上形成了世襲局面,出現了所謂「四世三公」甚至「四世五公」的情況。經年累月下,一個固化的利益階層出現,史稱「士族門閥」。這種門閥制度嚴重阻礙了社會政治經濟的進步,激化了社會矛盾,直至隋唐中央集權的加強以及科舉制的實行才開始瓦解,最終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在用人制度上,公認合理的標準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即以候選人的才能和品德作為最主要的衡量指標。即便是曾受詬病的「任人唯親」,也是因為「親近」而對候選人的才能品德有更日常深入的了解,基礎還是「才」和「賢」。一旦以膚色、性別、年齡、地域、出身、身份、地位、門第等外在條件為選拔衡量的指標,則必然會陷入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的境地。這種不公平,說好聽點是偏見,說難聽點就是歧視。
上一周,兩位董小姐攪動了輿情,其言行不約而同地在理念和實踐上詮釋了什麼是「門閥主義」。資深董小姐聲稱其企業不用留學歸國人員(俗稱「海歸」),因為所有海歸都可能是間諜。基於董小姐的講話場合以及公眾影響力,言論一出引起輿論嘩然,沒有人想到如此規格的企業家竟有如此低級的認知。不要說歷史上現實中留學歸國人員對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論點本身就有明顯的邏輯錯誤,將所有海歸人員都貼上「可能是間諜」的身份標籤,不知是為了博取流量還是主觀製造分裂,客觀上都起到了大面積離間的效果。換一個角度理解其觀點,是不是某個群體出現間諜,這個群體都要被禁入職場呢?這種觀點的思想基礎與華為任正非先生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吸收全球人才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其結果就是華為不斷創新蒸蒸日上,而董小姐帶領的企業固步自封,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不斷下降,引起關注的只剩下嘩眾取寵的言論。
另一位新人董小姐上熱搜源於八卦情事,但最後公眾關注的是其就讀的某著名醫學院的「4+4」醫學教育制度,即為了培養複合型醫學人才,允許非醫學本科生通過4年醫學教育成為醫學博士。這個舶來的制度在設計上與原制度最大的不同,是缺乏統一考試,自主招生筆試和面試的主觀性較高,課程要求較寬鬆(對生物學、化學和數學等核心基礎學科要求較低),臨床實踐時間較短,執業缺乏全國性分階段考核等。如果不是董小姐的無心插柳,這個已經實行7年之久、漏洞百出的制度可能繼續在公眾視野之外源源不斷產出未必合格的臨床醫生。
更重要的是,公眾通過董小姐的家庭背景、求學路徑、論文質量,分析其轉醫經歷相當可能存在公器私用、私相授受的操作,並順藤摸瓜質疑其利益相關方,包括父母、親屬、導師和醫學院校長通過一連串關係和衍生關係在構建一個封閉的門閥體系。這種質疑反映了公眾對自身健康的重視和對透明公平遴選機制的訴求,需要有關部門進行深入客觀調查,及早清除醫療界「門閥主義」的問題。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