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五四運動106周年 淺談周恩來《我的修養要則》

文/關品方

今天是五四運動106周年。1919年是中華民族覺醒元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又有新的覺醒。從年輕人的角度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重修己身、有教養,簡稱「修養」。

近日看到上世紀一位歷史人物寫下的《我的修養要則》,引起筆者的共鳴。本文嘗試和香港特區的年輕一代分享這些要則,共七點如下:一是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二是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三是學習和工作合而為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四是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鬥爭;五是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六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同時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七是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周恩來21歲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將22年來的人生奮鬥,總結成情真意切的《我的修養要則》。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農曆生日,當時同事們要為他慶生,而他只簡單吃了一碗麵,就回到辦公桌前寫下以上的七點修養要則,作為生日箴言。他順手寫來,一字未改,一紙真跡現存放在位於重慶的周恩來紀念館。

學習改變了周恩來的人生軌跡。1939年3月,周恩來為小學生題詞:「努力學習,精益求精。」「加緊學習」是修養的基礎前提,是第一條;後面6條提及工作、生活、為人等方面,但「加緊學習」是前提。

1914年,16歲的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的作文《一生之計在於勤論》,已提到要一生求學,而且要一生勤學。1924年,周恩來在黃埔軍校工作時說:「對於世界萬事萬物和人生各種問題,要想看得透,就要志於學、勤於問、敢於闖。」1939年,周恩來在重慶向中學生作報告,勉勵青年們要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他認為青年是學習時代,從課堂中學習,從服務中學習,從師友中學習,學無止境;青年是黃金時代,要具有「好學」的美德。

《我的修養要則》第一條指出:「寧精勿雜,寧專勿多。」1943年7月,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時,強調學習「必須從專而精入手。寧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攬許多。寧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淺嘗輒止。寧有所舍,才有所取。」 他認為通百才不如專一門,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必須有所不學,才能夠有所學;有所不能,才能夠有所能。

《我的修養要則》第二條談學習與工作,有先後之分。在學習與工作之間,學習在先,工作在後。周恩來對待工作鞠躬盡瘁,1950年7月,周恩來為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的同事題詞:「努力學習,做好工作。」 他在這方面的思想是始終一貫的。

《我的修養要則》第三條強調,學習與工作要互相結合、互相統一,學以致用。「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和創造」,促進工作在實踐中的成果。只有與學習相結合的工作,才是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工作。學習不是死讀書、讀死書,不是當書呆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果只學習、不思考,沒有新發現和新創造,那麼學習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不是和論語的說法完全一致?

《我的修養要則》第四條提出,要與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做原則上堅決的鬥爭。這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年輕人一般喜歡批評他人,不懂得自我批評。是不是這樣,值得捫心自問。

《我的修養要則》第五條提出,要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周恩來認為「發揚自己的長處」應該「適當地」,而不是「充分地」。這是他的修養特色。因為認識到發揚長處一定要適當、適合、適可。一個人沒有長處是庸才;不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是蠢才;只有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才是英才。「適當地」就是「因勢利導」,形勢狂飆乍起、看到局面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時,一定要「因勢利導」。妄圖堵塞阻擋不行,定要順勢引導前行。

《我的修養要則》第六條明確提出,要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1943年4月,周恩來在重慶向中共南方局同事作整風報告《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他講述為何要向群眾學習、如何向群眾學習:「不僅要教育群眾,還要向群眾學習。因為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足夠。領導地位並不能夠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不與群眾隔離、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要與群眾接近和聯繫,要與他們打成一片;要傾聽群眾意見,向群眾學習;要教育群眾,不做群眾的尾巴。」

《我的修養要則》第七條指出,學習的物質基礎是「健全自己的身體」。為了日理萬機,必要鍛煉身體。沒有好的體魄,頭六條都是白說。健康優先,身體第一。

筆者認為《我的修養要則》的精髓是,學習是個人修養的前提、基礎和靈魂。學而時習之,工作要做好。1958年,周恩來贈言即將下鄉務農的侄兒周榮慶:「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布衣暖,菜根香」是「健全自己的身體」的基礎和方法;「讀書滋味長」是「加緊學習」的途徑和樂趣。一個人重於精神上的「讀書滋味長」,物質上就會滿足於「布衣暖,菜根香」。這種辯證思維和中華傳統優良文化完全一致。

82年倏忽過去,筆者今天重溫《我的修養要則》,感到歷久彌新,對我們加強自身的修養依然適用。周恩來曾說,從五四運動開始,他參加革命團體已20多年,經常處在實際工作的情況下,故培養了一些工作能力,但「理論修養不夠,有些事務主義作風」,因此他在《我的修養要則》寫上了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這一條。這種工作方法,有力地指導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南方局)的實際工作。

皖南事變後,重慶的政治環境更加險惡,周恩來一度被中統鎖定為頭號暗殺目標。在隱蔽狀態下南方局如何打開新的工作局面呢?周恩來選擇了被國民黨頑固派忽視而在群眾中有極大影響力的文藝運動。作為當時南方局工作的重點,周恩來有計劃、有條理地開展起來。他關心話劇、電影、小說等文藝創作,對學術研究給予具體指導,對出版事業大力扶持。在他的帶動下,南方局在文藝界廣交朋友,逐漸團結了一支強大的進步文化力量,為衝破國民黨的高壓政策、在國統區向人民群眾傳播革命真理創造了有利條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落實,為1945年9月在重慶的國共和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兼顧學習與工作,相互統一、相互促進,將「整風運動」的學習成果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去,是周恩來加強修養的另一個重點。他提出「學習和工作合一」,主張把學習、鍛煉和實踐統一起來,並不空洞抽象地談修養問題。這一點在統戰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現。國統區政治氣壓曾十分沉重,但在他的領導下,南方局統戰工作在夾縫中開展得卓有成效,特別是對民主黨派和地方實力派的工作不斷取得重要進展。

1943年春,周恩來在南方局幹部學習會上作出《關於1924至1926年我黨對國民黨的關係》的報告,對統戰工作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回顧和探討,指出「左」傾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對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危害性。只願意同進步分子交往,而不願意到中間分子中去開展工作,特別是怕同對自己有不同意見或反對過自己的人打交道,就是宗派主義的表現。正是通過這些學習活動,周恩來使南方局的同事們認識到必須善於將統戰工作的理論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才能夠將統戰工作落到實處。對於統戰工作,周恩來對時間(抗戰期間)、地點(國統區)和條件(整風學習運動)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和全面的整合,既有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有工作方法的創新,真正做到了「習作合一」。

從個人修養到統一戰線,從團結盟友到堅決鬥爭,中國在外交戰線取得偉大成績。在當下中美激烈抗爭、關稅戰和科技戰的關鍵時刻,重溫周恩來的《我的修養要則》,筆者認識到當前中國的外交戰略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國際上的延伸,而讀者是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相關閱讀:

(多圖)1200名青年學生金紫荊廣場舉行五四升旗禮 3位老兵到場觀禮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五四運動106周年 淺談周恩來《我的修養要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