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中山大學成立於1924年。這兩所大學在1995年正式建立校級合作關係,在科研合作、聯合培養、學生交換等方面,過去29年來不斷拓展兩校合作空間,深化學科領域合作,助力學校高質量內涵的發展,成績斐然。兩校相關學科領域的合作,包括生物醫學、法學、化學、大氣科學、地理科學與規劃、護理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研究生教育總共11個合作領域,有堅實的合作基礎和計劃,創造新的人才聯合培養模式,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共建科研創新平台。
省港之間在學術界的校際合作,以上香港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合作只是其中之一,在粵港澳高校聯盟的帶動下,範圍其實相當廣泛。
香港大學的成立,受惠於當年省港兩地同胞集腋成裘,募捐籌款,建校的目的是為中國而立。丁新豹教授對此深有研究,不贅。中山大學13年後的成立過程,較少為人所知。筆者簡單介紹如下。
現時廣州魯迅紀念館的所在地,曾經是晚清兩廣地區科舉考場,稱為廣東貢院。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曾在這裏考過試。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之後,貢院變為兩廣優級師範學堂(簡稱廣東高師)。1906年在這裏建成一座鐘樓,後來成為中山大學的標誌。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廣東高師成為中國最早的高等師範學校之一。當時民主革命思潮瀰漫,廣州一片新氣象。但新式人才缺乏,高校甚少。除了廣東高師之外,只有嶺南大學等幾所高等學校。
1923年底,孫中山獲邀到嶺南大學演講。據當年的報章報道,當天他表情嚴肅,神情憂鬱,認為嶺南大學當然很好,但中國如要發奮圖強,廣東省必須有幾十間嶺南大學,中國必須有幾百間嶺南大學。孫中山決心推動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 1924年1月,孫中山決定創辦一文一武兩所學校。武就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筆者早前已經介紹過),文就是由廣東高師、法律和農業專門學校合併而成的國立廣東大學,即後來中山大學的前身。由於經費不足,建立這所大學差點難產。能夠成功開辦,多虧廣東人民集腋成裘的支持。中山大學的校史博物館有介紹當年國立廣東大學的籌款過程,涉及94個縣,從珠三角到粵北、粵西和粵東,老百姓的募捐金額從三百元到二萬元不等。當時捐10元可登報鳴謝,捐100元可列入校史紀念,捐1000元可將照片懸掛在學校禮堂上。中山大學就是靠「吃百家飯」起家。這種號召平民大眾籌募捐款建校的做法,和13年前(1911年)香港大學建立時向省港市民募捐的做法基本一樣。
1924年11月11日,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孫中山未能出席,因為當天孫中山另有聚會。據史載,當年出席孫中山聚會的人 ,誤以為當天就是孫中山的誕辰,於是決定以11月11日為中山大學的校慶日。 1951年,時任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致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詢問可否將中山大學的校慶日改為11月12日,即孫中山的正式誕辰日。宋慶齡覆信表示同意,自此,73年來迄今,每年的11月12日成為中山大學的正式校慶日,但仍會在11月11日預先慶祝。
當年(1924年)孫中山即將北上,要和北方軍閥談判中國的和平統一。因為忙於國事,他當天(11月11日)未能夠親自出席大學的成立典禮。他手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訓詞(出自《禮記》中庸篇),希望大學嚴謹治學、開拓創新、「立大志、做大事」,目標成為「全國最高學府」。這十個字後來成為中山大學的校訓,一直到今天。
孫中山一生為國民革命不屈不撓,他的精神長存。孫中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後,國立廣東大學於1926年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表示對孫中山的紀念。中山大學列入史冊,見證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階段。一時之間各地掀起創辦中山大學的熱潮。1928年,國民政府決議只保留廣州的中山大學以誌紀念,成為全國僅有的一所紀念孫中山且以中山二字命名的學府,校名獨特唯一。
中山大學校區後來發展到五山街一帶,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山大學已經擁有文理法工等七個學院共23個學系,還有天文台等19個附屬單位,辦學水平躋身全國大學前茅,成為海內外知名學府。校園規模弘大,當時有「中山大學校,半座廣州城」的美譽,相當誇張。
過去100年來,中山大學總共培養了80多萬名畢業生,扎根粵港澳大灣區3座城市:廣州、珠海和深圳,形成了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法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布局。目前中山大學共有70個院系,10家直屬附屬醫院,在校學生超過七萬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半),專任教師4600多人。中山大學ESI全球排名從2021年第134位上升至今年(2024,剛公布不久)第73位,在內地高校位列第6,有21個學科進入前1%,其中11個學科進入全球前千分之一,自然指數國際高校排名從2021年的全球第30位上升到2024年的全球第9位,內地高校第8位。
100年前的1924年,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相當重要的一年。因為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開始,還有就是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的成立,一文一武同時並舉。此外還有農民講習所,同年7月在廣州舉辦。中國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工人階級逐步壯大,農民階級開始覺悟,革命軍隊於茲建設。四方面匯成革命洪流,民眾覺醒過來,廣東引領全國,全國耳目一新。這是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勃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簡稱新三民主義)以來的賡續。
歷史一環扣一環。百年回眸,重拾1924年的發展足跡,脈絡分明,很有啟發。 筆者有很多廣東朋友,一問之下,多數都是中山大學畢業生,其中一位是現任中山大學校友會會長,在新能源領域,成就不凡。
回過頭來再說中山大學在香港的最新發展。今年10月14日,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中香研究院)在香港科學園正式揭幕,標誌着中山大學在香港正式辦學,投入運行。這是內地高校在香港特區首個綜合性研究機構,是國家高水平大學跨境辦學的新探索,在院校管理架構、研究制度體系、科研項目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在這方面應積極主動配合,大力歡迎。中山大學通過建設中香研究院積極探索國家高水平大學跨境辦學的新模式,致力於將中香研究院打造為國家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的重要基地。中香研究院即將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前沿交叉研究(跨學科研究)引領發展未來產業和未來技術,將會為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個極好的進修機會,充分發揮香港特區融通中外的優勢。期望香港特區的高中生和大學生能夠讀到本文作為求學參考,為自己的前途進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