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久慧
近日筆者與好友診所的助護聊天,助護是一位居於慈雲山某公共屋邨的媽媽,兒子在區內就讀高小。助護工餘時,義務擔任學校家長教師會職務,對該校情況有些了解,同學仔多來自基層家庭,亦有不少須領取綜援。為令學生開闊視野,該校設有內地交流團,但本年度僅限到深圳市。海外遊學團則可去海外感受全英語體驗,但費用高達數萬,基層家庭望而卻步。
家長們為令孩子「走出慈雲山」,探索新世界增廣見聞,各出奇謀,亦成立互助小組,即使家境無力負擔孩子學樂器或舞蹈,仍盡力讓子女有機會欣賞專業表演,提高藝術素養,亦增強向上階級流動的原動力。例如購買演出門票,只為孩子購買學生票,讓孩子單獨入場欣賞,家長在場外等候;若有綜援優惠票,就會由綜援家長買一張,帶幾個家庭的孩子一同入場,有個照應;票價太貴的演出,兩個家庭可能分享一張門票,你看上半場,我看下半場,場刊還能帶回去,與其他買不起門票的家庭分享。
文創變成產業前 必然有誨民育民階段
筆者聽到這番分享,頓覺心酸,再回想起親身看過的演出,絕非場場爆滿,不少僅賣出六、七成門票或者更少,特別是樓座觀眾寥寥可數。那一張張空櫈,若能免費贈予基層孩子,該有多好!
藝術要面向大眾,文化活動更要陶冶基層。在文創變成產業前,必然有一段全民提升、誨民育民的階段。要提升全民藝術素養,就要靈活流轉藝術文創資源,走入群眾,做到全民同樂!特區政府做得好,頻頻免費開放博物館、藝術館等等,但讓藝術表演的位子空着,就是錯。
讓孩子聽一聽,誰敢否定這一場交響樂、一曲古箏曲、一場水墨舞蹈,不會啟蒙了未來的貝多芬,造就了未來的王羲之?藝術絕非曲高和寡,以空櫈抬高購票者的虛榮。況且各藝團可申請當局各類藝術基金資助,換言之,每場演出均獲納稅人巨額贊助,那自然有責任為納稅人填滿每一個位子,造福香港孩子!以今年10月某大型歌劇表演為例,僅五場演出就獲政府440萬巨額資助。
新公布的文創藍圖積極提倡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筆者留意到,近期多個藝術節都有不少中式主題的表演,一些節目更是結合了新舞台科技、著名樂者及知名舞團,但某些的入座率不算太理想。那些浪費了的空櫈,難免與向全民推廣中國文化的理念相左。
周禮教化天下,無分等級,現代社會更應提倡人人平等,將藝術普及為全民教育!能免費就免費,不能免費的,既然當局給了資助,付出了成本,空着的位子就讓學生、讓傷健人士、讓從未見識過的普羅市民來填滿!凡事都有第一次,讓沒有購票習慣的大眾來看一次,說不定就成了文藝粉!
靈活流轉藝術文創資源 走入群眾 全民同樂
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啟德社區隔離設施改造為「青年驛站」旅舍,就是「資源再利用」的最佳典範,讓全球各地的年輕人能負擔香港中心區的住宿,促進環球青年來港進行文化交流,海納百川,提升香港城市活力。值得一提的是,青年驛站需要整個本港社會的藝術文創氛圍作配套,別國的文青來跟我們暢談藝術,切磋互勉,我們也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涵養,長時間熏陶在藝術中,大家才能有共同語言,互學相長。
在這個全民文藝教育的過程中,當局應確保靈活流轉各項藝術文創資源,讓藝術走入群眾,做到全民同樂,拓展觀眾參與,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及滿足感。文體旅局可以與教育局、辦學團體、慈善社福機構加強溝通,所有獲政府資助的文娛活動,在公開售票結束後剩下的空櫈,就改為學校及團體贈票,讓學生、長者、傷健人士免費欣賞,筆者相信會有無數市民願意入場。如此一來,各藝團的表演水平亦受更多市民監督,會得出更客觀的評價,更能實現文創藍圖的各項願景!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