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彩虹邨重建項目的「清拆及遷置」建議方案今日(30日)下午出爐,彩虹邨約7400個單位將分3期進行清拆重建,按照初步估算,重建後可在原址提供約9200個單位,即比現時增加約1800個單位。第一期計劃最快於2028年展開,整個計劃持續約20年。
議員建議政府用「多快好省」新型建築方式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指,由拆卸到最後一期落成歷時20年是一個漫長過程,在此過程中彩虹邨都將是施工區,噪音和沙塵難以避免,希望想留在彩虹邨的居民考慮現實環境因素。
黃大仙區議員莫健榮則認為房屋署這個時間保守,希望房屋署使用組裝合成法,或用新型建築方式,將重建時間盡量壓縮,做到多快好省,爭取快點完成重建程序,讓第二、三期留在彩虹邨及地盤附近的居民,受到的影響可減低。
住戶稱重建有必要 長者不捨搬離
點新聞記者今日下午在彩虹邨發現,約八成住戶都為長者,他們都表示重建是有必要的,只是對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十分不捨。
現年75歲的莫婆婆居住在位於第一期工程的丹鳳樓,她表示自己已經在彩虹邨住了三十多年,所以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去,希望真如重建方案中所提及,能有二、三期的空置單位,讓她搬過去暫住。被問及是否擔心屆時彩虹邨施工的噪音和沙塵,莫婆婆就無奈表示留在彩虹邨是對她來說最好的選擇,自己年紀大了不太認路,現在晚上都盡可能不出門了,若讓她搬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跟將她「困在家裏」沒有區別。
與莫婆婆不同,住戶陳伯伯更傾向於搬去接收屋邨——新美東邨,他指出,即使習慣了彩虹邨的環境,比起即將施工對整個居住環境的影響以及隨着重建工程推進很可能會帶來的二次搬家,他更願意住在一個比較穩定、環境適宜的地方。陳伯伯表示,自己在彩虹邨出生,至今已經在這住了60年了。雖然對彩虹邨感情深厚,但認為重建還是很有必要。陳先生現在所住的單位,一下大雨牆體就會滲水,因為房屋已經太舊了,即使反覆找人維修也無濟於事。
新輪候入住的年輕住戶就有不同看法,王太太是剛輪候入住第一期公屋的居民,她表示這幾年來感受得到房子已經非常舊了,天花板的「石屎」不時就會下落,補完都沒有用,加上今年她的孩子出生,已經有考慮別的居住地。但她也提及,現在提供住戶可選擇的接收屋邨,對像她這樣有孩子的家庭來說,交通並不算方便,她和家人期待房屋署年底能發布更詳盡且清晰的重建方案,能提供適合有孩子家庭的選擇。
不少店主打算借重建契機宣布結業
記者還走訪了彩虹邨的幾家商舖,有店主就憂慮重建後是否會提供對應面積的舖位,亦有店主擔心其他地方未必有像彩虹邨的人流量,不過也有不少店主打算目前就做多一日得一日,等要搬走的時候就直接宣布結業。
「陳記報社」的店主陳生豁達地表示,自己沒有不捨及留戀,因舊時相熟的老街坊很多已經「走了」,只有附近幾個商戶能相互聊聊天,現時都是一些新搬來的居民,不少是新來港人士以及少數族裔,假期也不會留在屋邨。他感嘆「也是時候了」,彩虹邨清拆重建肯定是好事一樁,他也可以早日退休,好好休息了。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