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沒》導演:歷史的起點在香港

「這段歷史的起點在香港,但可能很多香港市民都不知道。」為了重現二戰期間在中國東極島海域發生的「里斯本丸」事件,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導演、製片人方勵和團隊輾轉多國,查找不同視角的歷史紀錄,並通過150餘位親歷者及後代的講述,終於把這段歷史搬上大銀幕。繼9月初在內地上映後,電影《里斯本丸沉沒》9月28日宣布,代表中國內地報名競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電影裏的很多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和史料數據都與香港有關,我覺得會讓香港觀眾產生很大的共鳴。」方勵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透露,目前有跟香港方面發行機構接洽,香港觀眾最晚將在明年4月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看到這部電影。

料不遲於明年4月在港上映

10年前,方勵到東極島為電影勘景,無意中從漁民處得知「里斯本丸」沉船的故事。受好奇心和職業本能的驅使,方勵決定尋找這艘船。

2016年,方勵帶隊在東極島周邊海域進行搜尋,一連數天一無所獲,後來將搜尋範圍往外擴展了400公里,終於搜到一艘大型沉船。第二年,方勵帶着更多設備前往東極島,經過聲吶成像與歷史圖紙的精細比對,確認那就是「里斯本丸」。

「我想把這段歷史『搶救』下來」

「有一天,我們準備撤離時正是黃昏,海上很安靜,我突然想到腳下30多米的地方,有828個遠離故土的年輕生命被埋葬,幾乎被全世界遺忘了。」「他們是誰?發生了什麼?」方勵聽說當年參與救人的漁民和倖存老兵都只剩一位(後來再尋訪到另一位倖存者),都是90多歲高齡。「我就想去把這段歷史『搶救』下來,希望找到答案,也希望更多人看見這段歷史。」

最初方勵只是打算做電視紀錄片或者新聞資料片,但2018年第一次去英國群訪後就改變了想法,「情感濃度特別大,那些故事太有衝擊力、太讓人心碎了。」於是他換了設備和攝影師,重新按照電影標準拍攝。

在這部電影裏,方勵扮演了兩個角色。首先是「尋訪者」,帶着大家去搜尋沉船、尋訪親歷者和見證人、搜集資料。之後,方勵開始「往後退」,成為「傾聽者」,「沒有表態、評論,只是傾聽。」因此,他在訪談時不用台本、也不預設問題,「只是走進他們的家庭和情感,去跟他們共情、同頻。」通過艱辛的「打撈」,那段殘酷而蒼白的歷史,在影片中還原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第一批逃出來的戰俘,用犧牲換來其他戰友生的希望;卡斯伯森上尉在混亂中,組織大家有序撤離;船沉時,求生無望的戰俘唱起《蒂珀雷里在遠方》(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理乍得被俘後寫信將媽媽託付給只有5歲的弟弟;羅恩·布魯克斯和母親在父親遇難3年後,才收到他被俘期間寄出的最後一封信;中國漁民「像一道光」,向戰俘伸出救援之手;日軍上島搜捕時,中國漁民藏起伊文斯等3人,並輾轉送到重慶……

除對盟軍倖存者、中國漁民及其後人的採訪外,方勵還想盡辦法尋訪到相關的日方和美方後人,最大程度地客觀還原歷史:美軍潛艇機械師加菲爾德得知自己擊沉的船上押解的是盟軍戰俘後,患上了戰後創傷應激障礙。多年後他專門飛到英國參加倖存戰俘聚會,痛哭着向大家致歉。

「所有人都是戰爭的犧牲品」

而「里斯本丸」船長經田茂的後人則絲毫不了解父親的故事,只知道他服刑回國後,兩年沒有工作,整日唉聲嘆氣,一天抽5包煙,最後因肺癌去世。方勵說,他們獲得的經田茂在香港軍事法庭的庭審紀錄顯示,經田茂曾拒絕將戰俘封在底倉,也想過把自己綁在船上一起沉沒。

「所有人都是戰爭的犧牲品。」在方勵看來,這是自己一生中做過最重要的事。重現這段歷史「就像一場接力跑」:20年前英國歷史學者托尼·班納姆寫下《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用文字開啟第一棒,而方勵記錄了戰爭背後的人性故事並呈現出來,「現在我要把第三棒交給觀眾,希望大家一起發聲,讓這個幾乎『沉沒』的故事能夠被世界聽到。」英國記者曾問方勵,關於「里斯本丸」沉沒的故事,為什麼要由中國人來講述?方勵說,這是發生在中國家門口的事件,先輩是見證者、參與者、救助者,所以這段歷史應該由中國人來講述,「30°13'44.42"N,122°45'31.14"E,歷史會永遠記住這個坐標。」

傾城之戀|尋訪戰爭愛情故事 香港是繞不開的坐標

圖:中國姑娘梁秀金與英國士兵約翰·韋弗的存世照片。

提及「里斯本丸」沉沒,香港是一個繞不開的歷史坐標。不僅因為這段歷史與香港密切相關,更因為那些由此而發生的生離死別。

為了完成這部電影,方勵在香港約見托尼·班納姆,並邀請其擔任歷史顧問。此後,他還多次來港拜訪香港或者在港的相關歷史學家,找到了「里斯本丸」遇難者完整名單和眾多珍貴史料等,並走訪了九龍炮台、筲箕灣炮台、深水埗戰俘營、赤柱公墓等地。

方勵還打聽到英國士兵約翰·韋弗與中國姑娘「Leung Sou Kam」的愛情故事。當年兩人在港相遇相愛,克服障礙結婚,卻因戰爭而分離。幾年後接到約翰遇難的消息,她將撫恤金留給了約翰的家人。多年來約翰的家人一直在尋找她,卻苦無結果。

電影上映後,透過媒體的力量,這位中國姑娘的身份終於揭開:她的真名叫「梁秀金」,在得知約翰死訊後回到廈門,結婚生子,直到1997年去世。「她的後人和約翰的親人在中秋節通話互致祝福,當年的戰爭摧毀了這對戀人的愛情,今天我們用電影又把他們的親人連接起來。」

方勵還透露了一些未在影片中呈現的細節。一位中間名叫「美玲」的女士專門從加拿大飛來受訪,「她父親愛上一個香港姑娘,卻因戰爭未能成眷屬,於是用那個香港姑娘的名字給她取名。」一位96歲的老奶奶讓孫子多次聯繫方勵,「她撤離香港時只有14歲,父親在『里斯本丸』上遇難,特別想跟我們傾訴對爸爸的思念和對香港的回憶。」

話你知|「里斯本丸」事件

「里斯本丸」傾斜沉沒的歷史照片。

1941年底,日軍佔據香港。次年9月底,載着1816名盟軍戰俘的日本運輸船「里斯本丸」由日艦護送從香港前往日本,但由於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未在船上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誌,途經浙江舟山東極島海域時,被美軍潛艇發魚雷擊中沉沒。

為防止戰俘逃跑,日軍棄船時釘死艙門,後來更射殺破艙逃生的戰俘。危急關頭,附近海島上200多名中國漁民划着舢舨出入於槍林彈雨中,成功營救了384位盟軍戰俘。中國漁民的出現,讓日軍的暴行有了目擊者,顧慮之下,他們逐漸停止射擊。遺憾的是,還有828人長眠海底。次日,日軍掃蕩漁村,除了3名戰俘在漁民保護下僥倖逃脫外,其他戰俘被統一帶往日本的集中營。而正是因為這3名抵達重慶的盟軍戰俘的敘述,「里斯本丸」沉沒前後的故事,才被公之於眾。

來源:大公報A9:內地 2024/10/06

(來源:大公報  記者:向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里斯本丸沉沒》導演:歷史的起點在香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