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核能是實現零碳、可持續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核能知識的公眾教育、人才培育,是未來發展和應用核能的基礎。香港核學會主席、中華電力低碳能源教育中心前副總監陸炳林是本地核電專家,曾在英國的核電站工作,設計維修機械人,以確保核電站安全運行。多年來從事核能教育工作的陸炳林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透過與時並進的核能公眾教育以及大亞灣核電站30年來安全運行的印證,香港社會對核能的認識已大有改善,而香港提供的核能專業教育國際化,國家正加大核技術「出海」(即是將核技術輸出海外)力度,相信香港可在當中扮演積極角色。
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引發公眾對核安全的擔憂。翌年,香港核學會應運而生。由30多位來自核能、氣象學、醫學物理等的專業人士組成的核學會,成立之初便舉辦研討會,希望從專業、理性、客觀的角度推廣核電知識,但在當時強烈的反核氣氛下,不時會遭到反核團體到場示威。而各地發生的核安全事宜,亦會成為本地媒體關注的焦點,陸炳林當時幾乎每周都會接到傳媒查詢。雖然面對壓力,但他仍堅持講解核能知識,澄清似是而非及散播核恐懼的言論,希望幫助公眾理性看待和正確認識核能。

向公眾普及低碳能源知識需要透過不同平台深耕細作。中電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於2017年設立中華電力低碳能源教育中心,多年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及互動有趣的多媒體展品,向公眾、特別是學生普及運用低碳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陸炳林介紹指,為了能讓公眾特別是年輕人有更好的參觀學習體驗,中心與時並進更新展品,包括特別設置輕觸式投影牆,參觀者可以透過觸摸牆身的投影獲得有關核電的資訊,在互動中輕鬆學習。中心設有核能專區,除了全港唯一展示中國自主研發的核反應堆華龍一號的模型外,亦設有沉浸式3D影院,播放大亞灣核電站虛擬導賞漫遊影片,讓參觀者有如置身核電站,了解其安全運作。
他續指,中心以多元化的活動與年輕一代互動,例如去年由中電贊助的「低碳節能小發明比賽」,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及環保意識,吸引來自80間小學和23間中學、合共超過1,100名學生提交作品。中心今年暑假正舉辦20場「低碳夏日『童』繽紛親子工作坊」,除公眾外,亦與社區中心合作,邀請弱勢社群參與,教育下一代低碳能源的知識。

陸炳林表示,自2017年開幕以來,中心成為香港推動低碳能源和核能的重要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超過48,000名參觀人士,包括政府官員、各界領袖、社區組織、老師和學生等。政府於2021年建議將參觀中華電力低碳能源教育中心納入中學化學及物理科的課程框架,以加深中學生對低碳能源和氣候變化的知識。
「時間證明了一切。」陸炳林說,經過多年的努力,以及大亞灣核電站30年的安全運作,他感受到現在香港市民對核電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根據中華電力低碳能源教育中心在2023年向807位參觀人士進行的意見調查,當中73.6%同意香港應該使用更多核電以協助減碳。陸炳林認為這反映香港大眾對核電的認受程度增加,公眾教育顯成效。
在專業人才培育方面,香港城市大學的核子及風險工程學士學位課程是全港首個及現時唯一與核電專業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陸炳林說,核能人才全球短缺,城大專業的師資和課程設置具備國際化特色,培育的學生就業出路廣泛,可以在本地、內地、海外從事核能、電力、醫療物理和風險評估工作。他認為,在國家加大核技術「出海」的大勢下,相信相關專業的學生將會大有所為。
城大核子及風險工程課程專業發展空間大
香港城市大學核子及風險工程學士課程畢業生、中電見習工程師李衍泓在中學的物理課堂上第一次接觸核能這一概念,後來了解到切爾諾貝爾核事故,讓他對核能安全運作產生興趣,於是便毅然決定投入相關專業。他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相信核能發展在全球減碳大趨勢下大有潛力,亦認為城大的相關課程培養了他從多角度解決問題,希望未來能為實現碳中和出一分力。

城大核子及風險工程學士課程涵蓋核子工程、核子醫療及放射醫學、維修工程、風險工程、危機管理等多個範疇,為核子和風險工程領域培養出具備低碳發電、醫療和風險工程等多門學科知識的人才。李衍泓形容修讀這一學科未來發展空間大,可以從事風險工程和核工程,而他畢業後則選擇加入中電做見習工程師,希望能學以致用,將來有機會參與核電站的設計、建設,乃至管理。
雖然事業剛剛起步,不過李衍泓對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工程師心中有數。他說,身為工程師要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透過日常生活累積的知識,從多角度思考事情,從而了解本質,然後再精準解決問題,而工程師亦必須細心認真,「安全對核電這個專業很重要」。
他希望更多中學生能及早了解核能,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他強調,核能發展潛力大,加上學習相關學科培養的多角度思考能力,相信能讓有志之士有發揮空間。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