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抗戰時期的美麗風景線:弦歌不絕 文學不斷

文/關品方

上月27日,香港文學館正式對公眾亮相,筆者上周花了半天仔細參訪。正是:萬物有文,文裏尋花;這個文學館相當小型,只有兩層共六間展覽室,但意義不凡,值得介紹。香港在霓虹閃爍、光華燦爛、高速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的背後,其實孕育了無數文學創作靈感,從文學延伸到跨界藝術,包括電影、美術和音樂,展示香港文學的魅力和香港多元化的面貌。其中的養分,大部分來自南來的文學作家。

過去100年來,一直有不少南來作家來到香港。香港是中外文化交流薈萃的窗口,有它的獨特之處;而這正是「一國兩制」的優勢,不可忽視。最近香港文學館和香港作家聯會合辦的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覽,走進了文學的時光卷軸,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展出逾300件共24位南遷至香港的作家手跡及物品,值得推介。

上世紀先後有3次內地文人來到香港熱潮,在香港創作,參與各類文學活動,把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帶到當時仍然是英國以殖民方式管治的香港。他們包括戴望舒、蕭紅、許地山、朱光潛、張愛玲、金庸等知名作家。其中尤以抗日戰爭期間的南來文學,體現民族主義的氣節,值得我們追尋那段烽火連天的日日夜夜,總共大約有50多個南來作家在香港或長或短的行蹤。一部中國抗戰史,文學創作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直到中華民族取得最後勝利為止。筆者最大的感觸,是在戰火紛亂、危在旦夕的年代,中國人民尤其是知識分子並沒有放棄民族立場和氣節,在校園內弦歌不輟,在創作上文學不斷。正是這種民族傳承,最終讓中國人民能夠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開啟民族自救和民族復興的嶄新一頁。

南來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創作力量,香港的特殊地位,讓他們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上世紀香港文學發展歷史,前後3代南來作家包括第一代郭沫若、魯迅、茅盾、巴金、夏衍、戴望舒、蕭紅、郁達夫等人,第二代李輝英、徐速、許地山、朱光潛等人,第三代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在香港有相當影響力,遍及新聞界、教育界和出版界。張愛玲和查良鏞更是跨代歷久不衰,影響及於電影和歌曲以至其他文藝創作範疇。他們二人值得另文分別大書特書。

香港在抗日戰爭時期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永恒的主題,卻一直被忽視。香港特區政府負責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官員,在這方面需要多加注意,有所作為。

相關閱讀:

(多圖)香港文學舘首展以花為題 展出張愛玲學生證及書信真跡等

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開幕 逾300展品亮相規模屬歷年之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抗戰時期的美麗風景線:弦歌不絕 文學不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