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近日,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三期)已於本月24日正式成立,其註冊資本為3440億元人民幣。
國內六大國有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及郵儲銀行在5月27日晚間相繼發布公告,表明已簽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並計劃向大基金三期進行出資。據了解,六大行合計擬出資總額為1140億元人民幣,將持有大基金三期33.14%的股份。
大基金三期的經營範圍涵蓋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服務,以及利用私募基金進行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和企業管理諮詢等多元化業務。其股東結構除了上述六大國有銀行外,包括財政部、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等共計19位股東。
與之前成立的兩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相比,大基金三期的註冊資本有了顯著的提升,超過了前兩期的註冊資本。此外,國有六大行首次成為現在國家大基金股東亦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這樣的安排背後有何深意呢?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點新聞採訪時表示,引入國有商業銀行,主要是為後期資金支持集成電路做準備。由於芯片半導體等高科技行業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國有銀行的加入將為該行業提供寶貴的資本和貸款支持,助力產業發展。
談及大基金三期在促進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和技術進步方面帶來的影響,楊德龍表示,前兩期大基金在集成電路的多個核心領域投入,並已取得顯著成效,催生了一批優秀企業。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期和第二期集成電路基金間接帶動了超過萬億規模的社會資金投向半年的產業,預計此次第三期的基金對行業發展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隨着大基金三期的成立,楊德龍認為,這有利於提高投資者的預期,推動相關市場板塊的走強和回升。不過,他亦提醒投資者,應避免「炒題材、炒概念」,建議着眼於中長期看,留意未來會否有公司產生技術突破。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