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復康巴士 亟待改革!

文/鄭久慧

審計署發表最新一份《審計報告》,其中第5章以長達54頁審核復康巴士服務,筆者詳閱內容,發現創立於1978年、有着近半個世紀歷史的復康巴士,因應香港社會人口結構變化及受眾需求改變,在經營模式方面有很大改革進步空間。

現時復康巴士服務由兩間營運商提供,營運商A負責固定路線及電話預約服務;營運商B則負責穿梭服務。兩間營運商去年分別獲政府1.12億及1300萬港元資助。審計報告經過分析,列舉大量問題,其中較主要的包括:兩營運商均有不依循《採購指引》的情況,在短短5年間購買多達124架復康巴,花了約1.4億公帑,卻欠缺相關投標評審報告資料,採購委員會成員亦不符合當局的要求,但運輸署仍照批準付款,監管不足。審計署也發現約兩成復康巴士固定路線,每月乘客僅6人或以下,而此類服務輪候人數近百人,有8人已輪候逾1年,最長等候了近兩年(22.7個月)仍未獲提供服務。而固定路線服務用戶使用率不高的問題持續存在,審計署分析去年9至11月千餘名復康巴用戶的乘車記錄摘要,其中192名用戶於去年9月和10月的乘車次數少於獲安排次數的一半,當中有154名用戶於去年11月的乘車次數也少於獲安排次數的一半,但營辦商並未積極跟進這種「預約飛單」的情況,全部「飛單者」仍保留在固定路線服務名單上,未有任何除名或暫停預約的處罰。陪伴者不合理得多,亦非個別現象。據審計署分析去年1月至9月底的用車要求記錄,8.8萬多次用車要求中,約2%是每名殘疾人士最少有3名陪同者,其中0.4%是每名殘疾人士有5名或以上陪同者。在3宗極端個案中,每名殘疾人士有12名陪同者,等同「包車」。

設立復康巴士的原意乃為殘疾人士及其陪同者提供交通支援,便利求醫及出行。然而時代變遷,各類交通工具不斷演進改善服務,應改革復康巴士運作模式,確保每年數以億計的公帑用得其所。

其一,可引入更多小型車款,現時復康巴士外觀近似16座小巴,內部經改造為更適合傷健人士上落及乘坐。由於某些路線乘搭人數少,大型車耗能大,未來可考慮引入類似無障礙的士的小型車款,既方便輪椅上落,亦更符合節能環保原則。

其二,整合「復康巴士」及「易達巴士」來更有效利用資源。半世紀前成立復康巴士時的社會背景及人口結構已經改變,現時香港邁入老齡化社會,復康巴士由勞工及福利局提供營運開支,而易達巴士的「長者接載服務」則由醫院管理局提供營運資金,於2001年開始服務,更在2017年加推至60歲以下因中風需要就診病人。其實復康巴士有大量固定「醫院線」往返各公立醫院及臨近的交通樞紐(例如港鐵站),但某些時段使用率並不高,何不合併服務,允許傷健人士及長者使用者同車同程,聯乘共載整合資源,節省公帑。

其三,須積極拓展客源,審計報告指出復康巴大量購車,卻有一些極少乘客的路線變相令車輛閒置,未能充分利用復康巴士資源,無論從車輛折舊、維修保養保險牌費、司機薪酬支出、泊位費等角度,絕對是浪費公帑。復康巴士應積極拓展客源,而非被動等傷健朋友call車,須知港鐵及各公共交通工具的傷殘兩元優惠,以及無障礙的士逐漸增加,都對復康巴士帶來競爭。而復康巴士的收費極其低廉(舉例:非過海路線的全月票僅$184,容許每星期用車次數多於6次),是政府大額補貼的結果,若不能確保充足客量,復康巴的存在價值實在成疑!

其四,為已知定點的傷健人士提供交通接駁,復康巴可多方面着手,開辦除「醫院線」外,可多為庇護工場、肢體傷殘人士宿舍、中途宿舍、輔助宿舍、弱智人士宿舍等提供服務,不應局限在傷健人士。上述的社署及社福宿舍,不少規模較細,僅廿多個宿位,一般沒有自己配車。而小型私型安老院陪診費用一直偏高,不少年邁長者不良於行,或多或少須坐輪椅,但他們並非政府認可的傷殘人士(持有殘疾人士登記證),若能預訂復康巴士載送長者,相信能節省家屬不少費用,亦免除復康巴士「醫院線」的閒置問題。此外,不少傷健人士居住在政府的公營房屋,其實房署有具體的分布資料,復康巴士若能在較多傷健人士居住的屋邨,提供固定路線,例如開設「買餸線路」、「接駁內地口岸線路」,相信能吸引一批新客,更促進地域融合,提升殘疾人士的流動性。

其五,打破「運人」思維,增添「運物」的功能。復康巴士內部經過改裝,不但增設升降台,同時減少座位令車廂內攏空間變大。香港邁入老齡化社會,傷健用戶也逐漸兩鬢霜白,他們的交通需要不再限於出行,亦擴展至運載輔助器材,例如:醫療床、復健器材、沖涼櫈、助步器、氣墊床褥、助聽器、洗頭器、移位器、淋浴椅、坐姿輔助器等等。若電召坊間貨車運送,對低收入甚至零收入的傷健人士,絕對是一筆較大開支。此外,復康巴士若能與社福合作,為上門清潔員、送飯員、甚至殘疾人士的治療師,提供交通服務,定能減低整體社會的福利開支,幫輕庫房。

其六,引入更多營辦商,引入競爭。現時復康巴士服務僅有兩間營運商,而且專責的服務各有分工,並不重疊。坊間電召的士及小型客貨車服務在近年蓬勃發展,競爭激烈之餘最受惠的莫過於廣大市民。本港市區及新界的交通網絡大相徑庭,居住在市區的傷健人士相對較容易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代替復康巴。政府可研究推展「地區性復康巴士網絡」,引入更多小型營辦商,分區靈活運作,因地制宜地分配復康交通資源,更可推展類似「的士與車行」的租車模式,現有營運商坐擁過百復康巴士,大可以租車形式租予地區營辦者,或與18區的關愛隊合作,各適其適地開辦當區運輸服務,既切合區情,更能展現人文關懷,讓傷健人士長期得到熟悉的車長為其服務,毋須每程交代傷殘情況和提出特別需求。

總括而言,特區政府面臨財赤壓力,應因應社會現狀及人口結構,積極回應審計報告,改革復康巴士服務,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復康巴士 亟待改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