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走塑 ‧ 專題(上)|塑膠管制非洪水猛獸 替代品多不太影響市民?

【點新聞報道】首階段即棄塑膠管制即將實施,有市民質疑政府多此一舉,亦有人擔心開銷大增,搶先在法例生效前提前搶購受管制產品。點新聞網將一連兩輯,以市民及企業角度,探討「走塑」議題。

首階段即棄塑膠管制即將實施。(環境局圖片)

塑膠垃圾佔比多 政府提「走塑」解困

要追溯相關管制,就不得不提日益嚴重的塑膠垃圾。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2年棄置於本港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74萬公噸,每日平均量為15,725公噸,較2021年增加1.2%,當中廢塑膠佔第二多,棄置量為每日2,369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21%。

為應對三個填堆區2030年或之前飽和,政府於2021年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願景,提出新的策略,當中包括逐步管制市面上的即棄塑膠使用,俗稱「走塑」。

當然,除垃圾堆積外,塑膠本身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亦不容忽視。世界綠色組織項目策劃副總監黃俊賢引述有荷蘭科學家在人類血液中發現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碎片,反映塑膠已開始危及人體健康。

世界綠色組織項目策劃副總監黃俊賢表示,塑膠已開始危及人體健康。(點新聞圖片)

有見及此,立法會去年通過《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以加快「走塑」步伐。管制措施會以分階段形式進行,首階段將於4月22日起實施,禁止食肆向堂食顧客提供即棄膠杯和即棄塑膠食物容器,同時商戶不能提供或銷售即棄發泡膠餐具、飲管、膠刀、膠叉、塑膠棉花棒、充氣打氣棒等產品。

至於第二階段,就會落實所有管制,當中包括枱布、牙線棒等物品。儘管第二階段看似來勢洶洶,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透露,目前未有時間表,會先吸收首階段管制宣傳和解說的經驗,視乎首階段管制的成效、市民適應程度,以及其他塑膠替代品的普及性和可負擔性等因素,再決定實施時間。

綠惜地球創辦人劉祉鋒指出,政府「慢很多拍」,許多發達國家及地區已經陸續「走塑」。(受訪者供圖)

被問到政策時機,綠惜地球創辦人劉祉鋒指出,政府「慢很多拍」,許多發達國家及地區已經陸續「走塑」,例如,歐盟在2021年7月實施相關塑膠管制措施。黃俊賢則認為,大家期望「走塑」愈快愈好,但始終要顧及市場上是否有足夠和適合的替代品,相信4月實施是一個合適的時候。

專題網列替代品 環團讚便利

因應第一階段管制,環保署已推出一站式專題網站「截塑」,羅列替代品選項。以常見的即棄餐具為例,「截塑」網建議,使用木、竹、紙或植物纖維為製造原料的餐具替代。至於市民熱議的塑膠棉花棒,網站則提出,改用紙、木、竹、蔗渣漿製的棉花棒。除替代品選項之外,「截塑」網還附有列表,便利社會大眾聯絡供應商購買非塑膠即棄餐具及酒店洗漱用品。而事實上,無論是「截塑」網,抑或是按下餐具供應商連結彈出的「綠色餐具」平台,兩者都清晰地提供公司名稱、地區、產品和網站等資料。據環保署近期透露,單是「綠色餐具」平台,已刊登超過60間餐具供應商和超過720款經該局確認合規的非塑膠餐具產品。劉祉鋒及黃俊賢不約而同地大讚相關網站羅列出各大供應商及相關替代品資料,便利市民尋找。

環保署已推出一站式專題網站「截塑」,羅列替代品選項。(網站圖片)

以供應商漢施國際有限公司Purearth為例,網站貼心地提供「商戶.店舖」和「買.回家」兩個選項。記者進入「買.回家」的介面,發現環保餐具普遍以20至50隻不等的方式售賣,例如,30隻12安士竹漿杯的售價為72元,20個750ml植物纖維碗索價59元等。如果客戶需要免費送貨,九龍及新界區(東涌除外)需要訂購商品總金額滿港幣1500元,港島區則要買滿港幣2000元;相反,若然金額不足,商家會按本地運輸價目收費,東涌地區要額外收取300元。至於批發,就更為簡單,客人動輒可以購買數以百計的環保餐具和飯盒等,較容易滿足免費送貨的要求。

Purearth網站提供「商戶.店舖」和「買.回家」兩個選項。(網站圖片)
20個750ml植物纖維碗索價59元。(網站圖片)
Purearth送貨方式。(網站圖片)

另外一間在「綠色餐具」登記的供應商東記膠袋貿易公司,就未有介面區分商家和普通市民。不過,記者仍可以從網站中選擇購買10至500個符合環保署要求的餐具或餐盒。免費送貨方面,東記膠袋貿易公司的門檻較低,但要按車期選擇,例如,星期一、四送貨到沙田、大埔及新界北區,星期三及六只能送貨去葵青、荃灣、屯門、元朗與離島五區。

東記膠袋貿易公司網站。(網站圖片)
東記膠袋貿易公司的送貨服務。(網站圖片)

從產品直銷的角度而言,「綠色餐具」平台需要用戶逐個連結點擊,查看供應商會否做零售的生意,影響市民的購買體驗。亦有供應商網站未有線上購物功能,甚至變成「404頁面」,無法遊覽。

有供應商網站未有線上購物功能,甚至變成「404頁面」,無法遊覽。(網站圖片)
有供應商網站未有線上購物功能,甚至變成「404頁面」,無法遊覽。(網站圖片)

替代品充足 海外網購不影響大趨勢

除透過供應商直銷購買商品之外,多間超市和生活用品店的實體店及網站也有售賣相關替代品。以棉花棒為例,市民可在日本城選購塑膠軸或紙軸兩款產品,百佳有紙軸及環保軸棉花棒,而惠康就未有相關產品提供,估計同公司採購策略有關。相比之下,上述三間店舖都有在實體店及網站貨架擺放環保餐具。

日本城貨架。(點新聞記者王俊傑攝)
惠康貨架。(點新聞記者王俊傑攝)
百佳貨架。(點新聞記者王俊傑攝)

儘管環保署助理署長鄭健澄清,市場上有充足替代品,新例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有限,但坊間依然不時傳出棉花棒採購潮,造成恐慌。出身環保產業的元朗區議員黃頴灝分析,有市民誤以為政府禁售棉花棒,亦有人擔心塑膠軸棉花棒消失,提前入貨,減輕生活成本。他認為,有個別人士或機構放大走塑政策產成的成本,「首先是基數太低,造成開支增加三至四成,看似成本高昂,其次,使用塑膠要整個社會『埋單』,相關成本很多時未有計算在個人開銷之內」。

黃頴灝引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2022 年的報告,指2000年至2019年的塑膠產量從2.34億噸增加至4.6 億噸,漲幅驚人,當中只有不多於1成塑膠獲回收,部分更加被丟棄到海洋,成為微塑膠,禍及生態鏈。他重申,塑膠管制並非洪水猛獸,源頭「走塑」已到燃眉之急的階段,當局要善用數據、資料及外國案例,做好宣傳推廣,使到社會大眾充分明白問題的迫必性。

另一方面,也有意見批評,政府未有禁止市民透過海外購買平台,訂購受管制的塑膠產品,影響政策成效。鄭健解釋,「走塑」及「減塑」已成大趨勢,相信市民適應使用有關替代品後,再在網上、或在海外購買即棄塑膠產品回港的意慾將會愈來愈低。黃俊賢認同相關論點,認為海外購買的塑膠產品加上運費後,與替代品的價格相差無幾,相信隨着「走塑」政策的逐步實施,市場上的替代品供應會逐漸增加,價格也會更具競爭力,有助減少市民購買海外產品的動機。劉祉鋒亦相信,類似個案的情況有限,政府需要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避免濫用條例的灰色地帶,

黃頴灝表示,源頭「走塑」已到燃眉之急的階段。(點新聞圖片)

政府有原則地挑選 議員盼釋除公眾疑慮

黃頴灝向記者表示,環境局局長謝展寰曾提到,政府挑選受管制塑膠產品時,是以有關產品必須有替代品作為大原則,減低對市民的影響,重申市民無需過於擔心,「當然,不排除會有部分被管制塑膠缺乏替代品,但只是個別例子,不影響整個政策大環境」

黃頴灝形容,情況如同當年的膠袋徵費,市民會由最開始不適應,變得愈來愈習慣使用環保袋,而他身為區議員,是地區治理的重要一環,會繼續向普羅大眾解說政策的苦衷,相信市民最終會理解這個國際趨勢。

總括而言,塑膠垃圾與日俱增,香港有必要緊貼時代需要,落實「走塑」政策。雖然管制政策或會造成市民不滿,惹來抨擊,但透過多個購買渠道及受訪人士分析,就能夠發現被管制的塑膠產品普遍有足夠的替代品,不像垃圾徵費般缺乏足夠的社會配套。可以預見的是,隨着「走塑」落實,市民也增加了解,相關的反彈聲音也會逐漸減少。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走塑 ‧ 專題(上)|塑膠管制非洪水猛獸 替代品多不太影響市民?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