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推動跨境醫療合作 實現粵港病歷互通

文/鄭宇凌

近年來,隨着粵港關係的日益密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香港居民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隨着人口流動趨勢的增長,跨境醫療服務的保障至關重要。根據近日新聞報道,特區政府去年提出的「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將會擴大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内合適的醫療機構,預計在今年第三季可以開始逐步提供服務。這一計劃體現了特區政府對大灣區醫療的重視,但長遠來講,怎樣讓兩地醫療實現真正的融合互通才是我們更關注的問題。

為了推進跨境醫療服務,2020年11月,香港醫管局推出了「香港醫管局在粵患者複診治療服務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支援計劃」。盡管這項計劃的落實為香港居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涉及到急診和手術等特殊情況時仍存在一定的困難。據媒體報道曾有一位心臟病患者因腳痛問題前去就醫,但因為該醫院只能獲取患者有限的電子病歷信息,醫生在臨床判斷是否需要手術時,需要影像協助,如果病歷資料不齊全,極有可能會影響醫療質量及安全。

目前的門診病歷互通傳送流程極為複雜,不僅耗時長,難以實現大規模推廣,而且PDF格式的文件對醫生進入醫療信息系統有一定的阻礙。粵港兩地醫療數據暫時無法直接對接是因為香港法律及內地數據法規的限制,因此,為了更好的推進跨境醫療合作,實現粵港病歷互通,筆者謹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議成立由粵港兩地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組成的工作小組,推動粵港醫療數據的互聯融合,同時建立灣區醫療數據的共同標準,通過創新制度來促進實現醫療文書的互聯互通互認。長遠目標是讓大灣區居民的醫療數據能夠在指定醫療機構,如可接受長者醫療券的系統中直接讀取和使用,從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數據的共享,進一步提升大灣區跨境醫療服務的水平。

二是推進兩地醫療數據先行先試計劃,建議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電子病歷信息共享基地。希望相關當局考慮采取以下措施:在國家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制度的框架下,將內地病歷數據通過「國際專線」傳輸到河套醫院。同時,在河套醫院中安裝香港醫健通系統和醫療數據,以更好地實現「一個地方,兩地數據共享」的目標。為兩地提供更加高效的醫療服務。

推動跨境醫療合作是市民共同的期盼,希望政府可以更加重視,將粵港病歷互通早日提上日程,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為粵港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醫療環境。

(作者為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醫藥衞生大健康委員會副主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推動跨境醫療合作 實現粵港病歷互通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