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渣打香港馬拉松上周日(21日)舉行,近7.4萬人參與。今年渣馬不乏勵志鬥士,在領跑員和義工們的協助下,地中海貧血、視障患者等跑手參與其中,讓不少網友紛紛點讚香港的人文關懷。
香港社會對殘障人士的關懷和支持一向是做得比較好的。微博VLOG博主@大程子好妹妹不久前也發布了自己坐輪椅來香港旅行的視頻,稱「有如春風拂面般的舒適感」,大讚香港無障礙設施的完善和人性化。
地鐵、巴士等常用交通工具的無障礙設施完備不必多說,就連看起來舊舊的觀塘輪渡碼頭也有很寬敞的無障礙衞生間,上船下船也都暢通無阻。


博主說,以前從沒去過寺廟,因為去寺廟通常只能走很多級台階。沒想到黃大仙祠竟然有無障礙通道!而且通道四通八達,便利程度「不會讓你錯過任何一個菩薩」。

除了城市生活空間、景點的設計非常對輪椅人士非常友好之外,香港對殘障人士還有豐厚的補貼。例如每月可領取2005元和4010元兩個檔位的傷殘津貼,鼓勵出行的2元乘車優惠,面積更大、可加裝無障礙設施的公屋,面向殘障學生的獎學金等等……都體現了社會對這個群體的關照。

此外,香港傷殘NGO的活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例如香港傷殘青年協會每年都出版各種無障礙手冊,還會承接政府項目以推進殘障政策,組織活動豐富殘障人士日常,成立社會企業吸納殘障員工等。

「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在良好制度下運轉的效果,社會各層面的殘障支持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閉環。這才得以讓殘障者實現自由出行、體面生活,真正讓他們成為社會中平等的一份子。」這位博主最後說。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香港對殘障人士的友好無處不在。
例如,對殘障人士來說阻礙較大的出行方面,香港就做得很周到。每條斑馬線旁都設有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節奏不同的鈴聲提示視障人士信號燈狀態;每個地鐵都設有升降梯供輪椅人士使用,亦可以看到一個特別的指引台,有盲文和音樂為視障人士精準導向。

除了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外,香港對於殘障人士文化娛樂體驗的關懷也可謂無微不至。
在香港,殘障人士可免費或半價遊覽博物館,許多展覽亦設有藝術品的盲文解讀和音頻解說,以多種感官的交互讓視障人士享受藝術世界的美好;各大劇院、體育館都設有輪椅位,音樂會、舞劇、演唱會等各類表演,都有專門的輪椅票發售;海洋公園、迪士尼等主題公園也為殘障人士提供優惠,邀請他們一起感受快樂。

而最能體現所謂「人文關懷」的,還是普通香港市民的所作所為。港鐵上常常見到車廂中人擠人,但愛心席位依然空着的畫面。遇到輪椅乘客上車,大家都會自行為其讓出路來。

對傷殘人士來說,使用洗手間往往比較困難,大家見到有需要人士也會很主動地提供幫助。曾經有網友在洗手間門口遇到一位由丈夫陪同的視障老婦,丈夫誠懇而又很放心地拜託網友幫忙照應,網友亦熱心答應照做,自然得就好像約定俗成。
在各類公眾活動中,也極少會有人對前來參與的殘障或患病人士投去異樣目光,只把他們當作普通的參與者去交流互動,大家打心底的接納,給予了他們最好的尊重。

在這座城市中,每一個人都能無差別地享受這個豐富的世界,每一個需要用不同方式去感知世界的人,都能在這座城中自如地探索萬物。如果問香港最大的魅力體現在哪裏,大概就是這樣一種繁華之下珍視、愛護每一個生命的最淳樸的細膩。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