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人與事|手機

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給他一部手機」。(法新社資料圖)

文/席茜茜

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給他一部手機」。手機的危害,比想像中可怕,它真的會毀掉一個人的前程。

12歲那年,我拿到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機,那是爸爸對我出色的升學考試成績的獎勵。進入中學後,校內外的各種活動特別多,我的手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記錄活動內容,拍攝照片,聯絡同學,幫助沒有移動數據的新同學導航回家。我很自豪,我有了功能強大的手機。我沉浸在這些來來往往的社交活動中樂此不疲,從沒有想到要學習。我甚至天真地認為,初中一年級沒有作業,也沒有考試,只有活動。媽媽詢問我學習時,我也是這樣告訴她,誰知道她也和我一樣天真,竟然相信了。因為我的學校是新加坡TOP 1初中,主張全面發展,不以考試成績論英雄。

手機裏充滿了各種新鮮事物,讓我目不暇接,我在手機的花花世界裏沉淪了。我下載了微信、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YouTube等等社交軟件,我開始沉迷於手機,每天早晨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機,把各個社交媒體中的朋友圈瀏覽一遍後,可能半個小時就過去了,仍然意猶未盡,常常是媽媽催我上學了我才匆匆洗把臉背着書包下樓,我的早餐都是在車上吃的,媽媽說是為了給我擠出學習和睡覺的時間,而我……。放學回家後我鎖上房門先到社交媒體上八卦或看視頻,沉浸在網絡世界裏不能自拔。晚上躺到床上後再到社交媒體聊天、逗樂,常常玩到眼睛睜不開,手機滑落而睡去。不知不覺中手機掠走了我的心,偷走了我的時間。

我頻繁地與朋友在網上互動,給同學發短訊聊天。那時的我完全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裏。關注朋友圈每個人的生活,給他們點讚、評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同學們的喜愛,完全是討好型人格。剛開始我還羞於表達自己,漸漸地我也開始跟風,我會在網上曬自己的自拍,會把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奇異的景觀發到社交媒體上炫耀,渴望得到朋友們的關注和點讚,如果沒有點讚我就很失落。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手機迷住了我的眼睛,滋長了我的虛榮心。

我把情感寄托在網絡環境中,少了和爸爸媽媽的溝通交流。我會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把各種負面的情緒和言論發到社交媒體朋友圈,刻意讓同學和朋友們看到,尋求她們的同情和安慰。然而圍觀者多,真正關心我的人很少。看似關心的言論並不能緩解我的情緒,冷嘲熱諷的負面評價更讓我的情緒低落,讓我更加脆弱和抑鬱。手機在悄無聲息地左右着我的情緒,摧毀着我積極向上的勇氣。

讀書學習,全都拋掉九霄雲外了。我也根本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拿起書就想起了手機,看不了幾頁書就想刷刷朋友圈是否有新的信息;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會心煩意亂,拿起手機刷刷視頻、聊聊八卦就會心情愉悅。手機在分散我的注意力,垃圾快樂在蠶食我的大腦、消磨我的意志力。

期末考試時,我傻眼了!我幾乎什麼都不會!

初中二年級時,我的成績開始嚴重下滑,個人情緒也變得越發不好控制,經常因為成績差而情緒崩潰,再因為情緒不穩定影響學習成績,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我不知道這是手機惹的禍,反而把手機當成安慰劑、救命稻草、緩解焦慮的良藥。我片刻離不開手機,一會兒沒有手機,我就像丟了魂兒似的內心焦躁不安。手機像一個惡魔,我徹底被它挾持了,綁架了。

我在痛苦中掙扎,我不敢告訴爸爸媽媽,我也無顏面對親我愛我的爸爸媽媽。我想得到同學們的同情,可同學們對我多愁善感、反覆無常的情緒唯恐避之不及;我想得到朋友們的關心,可是朋友們對我的不求上進表達不滿甚至嘲諷。老師批評教育我,我以淚洗面,破罐子破摔。不僅是大家看不慣我,甚至連我自己都唾棄自己。我徹底迷失了,不知道路在何方,不知道怎麼才能跳出這個旋渦。

2019年,突然爸爸的心臟出了問題,頻繁地看醫生,要做手術。這把我嚇壞了,很為爸爸擔心。然而爸爸卻把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依然忙於工作,依然陪我走路、讀書、談心,還抽空幫我補習功課。爸爸對照着英漢字典讀我的英文版社會學課本,用中文講給我聽;我用中文和爸爸討論着問題,再用英文記錄下筆記。爸爸用他的愛溫暖着我,用他那有形的無形的大手拖着我掙脫困住我的韁繩。

媽媽為了解決我的問題,和孫謹、蒲愛莉、王瑞英、郭浩天幾位老師一起成立了教育培訓機構,免費為青少年開設演講課程。用肖恩·柯維的《傑出青少年的7個習慣》引導我們,用好習慣替代我們的壞習慣;用奧格·曼迪諾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中「羊皮卷原則」激勵我們,激發我們成功的潛能;用卡耐基《人性的弱點》指導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以充滿熱情的讚譽、理解和寬容,去適應別人的弱點;再通過講我們自己的故事,了解自己,認清自己的問題,明白自己從哪裏來,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

媽媽每天還給我發來一篇文章,講芒格、巴菲特、喬布斯等偉人的勵志故事,分析我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鼓勵我要好好地愛自己、勇敢地做好自己。

哥哥給我買好吃的食物安慰我,給我買好玩好用的東西哄我開心。

80多歲的南洋理工大學陳教授和南洋藝術學院的蘇教授夫婦免費教我數學、聲樂,深入淺出地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鼓勵我進步,還常常給我做好吃好喝的獎勵我。

親人們濃濃的愛給了我溫暖和能量,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擦亮了我的眼睛,巴菲特、芒格等偉人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巴菲特告誡我們:「你們有一個身體和一個頭腦,它將會伴隨你們一生,你們最好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它,你們最好現在就開始保養它,因為當你50歲或60歲時,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因為那個小斑點的鏽——已經變成了大的東西。」

我漸漸開竅了,發誓要善待自己,戰勝自己的疫情。我決心放下手機,遠離社交媒體,擺脫網絡世界,堅決不為一時的快樂,背棄那個在未來等待着我的優秀的自己。人生短暫,我要把有限的時間留給健康快樂,留給能滋養自己、成就自己的讀書學習上,留給陪伴我的家人上,留給與成功人士的交流學習上。

上學時,我不再像之前那樣把手機調到振動模式放在貼身口袋裏,而是把手機調到靜音模式放在書包裏,避免社交媒體來信打擾自己。放學後,我把手機放在遠離自己的客廳或餐廳,眼不見心更靜。漸漸地,我對手機的迷戀程度減小了,重新回到了讀書學習的軌道上。

後來,我刪除掉一些社交軟件,把手機當做一種學習工具。我下載了「番茄鐘」軟件,加強自己的專注力;下載了Microsoft OneNote,列出每日的清單,進行清單管理;下載了Google文檔,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隨時記錄下來。

奧運滑雪冠軍谷愛凌曾說:「社交媒體是一個雙刃劍,它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展現了無所不能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展現了太多有毒有害的審美標準。」大家會用美顏相機把自己P得(相片編修)美美的發到朋友圈,傍大款炫富,曬豪車、洋房、美食、美景,這種對光鮮外在的追求,常常會掩蓋我們現實中的不完美。沒有辨識能力的青少年很容易誤入歧途。

美國知名心理醫生路易斯·海說:「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懂得主動屏蔽是一場災難。」手機是時代的產物,是科技發展饋贈給我們的禮物,是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夥伴,控制自己,善用手機,會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學習、工作效率更高。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人與事|手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