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增加公營服務收費 先弄清目標再對症下藥

文/陳術

因為公共財政受到關注,所以政府亦在研究增加部分公共服務開支,當中一個原因,就是部分「支出太多收費太低」,今日就有報章以頭條報道,表示據悉政府正初步研究增加公共醫院急症室收費,以打擊濫用,還期望長遠維持公共醫療開支可持續性,不過既無定案,亦未有要求醫管局研究加幅;不同人士有不同意見,有議員認為即使沒有財赤也是時候檢討收費,另有關注病人權益組織明言反對加價。可能因為財赤或公共財政問題,不同持份者包括政府都着力研究應對方案,筆者會首先問,不同措施包括研究加費,政策目標是什麼?能否透過相關措施達成?還是,我們需要的,還有從根本改變市民的求醫習慣。

說到濫用二字,很容易會令人聯想起有人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去服務幾近飽和的急症室看病。可能筆者觀點會有不點不同,到底何為濫用,基層家庭身體急有不適去急症室,不算濫用;如是家境普通的身體突然很不適,而又較為信任公立醫院的服務,這又算否是濫用?有濫用的情況,要盡量杜絕,以收費去杜絕濫用情況,方向正確,只是基層求醫時,負擔大了又怎辦,卻是另一值得思考問題。

醫療開支或成「黑洞」?

醫療、社福以至教育等開支,是必須又很難減的政府開支,筆者在昨日的文章已經指出過,醫療開支在過去五年增長了44%,在人口老化的情況下,醫療開支肯定會一直持續上升,而香港是奉行簡單低稅制的地區,不斷增加各項開支,結構性財赤就會更早出現。如今傳出增加急症室收費的消息,筆者不反對,而同樣關心的是,在醫療開支這一板塊,會否有更為徹底,或從根本改善醫療支出的方向。

從醫管局網站,筆者看到一篇題為《發展公私營協作計劃的三大方向》的文章,內容提到當局積極發展公私營協作計劃是公營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策略,未來的公私營協作計劃,將會朝着三個方向發展,包括「必須及應急」、「提供選擇」及「共同醫治」,例如在疫情時,不少腎科病人透過「共析計劃」分流到私營醫療機構接受透析服務;或者在「共同醫治」方面,就有將一些病情較穩定的慢性疾病病人,分流給私家家庭醫生協助照顧,已經推行多年的「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便是其中一個成效顯著的例子。

必須留意的一點,就是在若干年後,當香港的長者人口佔上三成多甚至四成,屆時的公立醫療系統如能應付,那不能應付的可能就是特區政府的財政資源,公私營協作是減輕公立醫院負擔的一個方向,只是,部分私人、家庭醫生照顧的公營醫療機構病人,佔的理應還是很少數,到底往後如何把更多市民(包括負擔能力較好的)引導到私營醫療機構例如私家醫院、私人執業醫生,或成為讓公立醫療機構減負、減壓的關鍵。

真正的挑戰還未來臨

現時,尤其是在流感高峰期,不同公立醫院急症室以至內科病房迫爆,都似是「老是常出現的新聞」,如果將來長者大幅增加,未來新建或擴建的公立醫院,能應付到嗎?筆者不是十分樂觀。從醫療角度,預防疾病是第一關,但這一關涉及長期教育以及人的習慣,說易行難,而把不同病人適當分流到私家醫院、私人醫生等,可能是最有效運用醫療資源的方法。不少人都認為,香港欠缺醫生,這話不假,公立醫療機構最缺醫生、醫護,但私營醫療機構、診所以至私人執業的,還要多少承載量,如何善用呢?這個問題,非常值得特區政府與醫療部門再進一步探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增加公營服務收費 先弄清目標再對症下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