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退休變退憂 專家倡延退休年齡

鄭先生和朱先生合租工廈寫字樓,經營送貨運輸生意,但二人都說扣除開支後,收入所餘無幾。

打工仔勞碌大半生,總有一天會「夠鐘」退下來,屆時希望能過上安穩無憂的生活。但早前有調查發現,近六成港人預計到了退休年齡後仍需繼續工作,近三分之一受訪者更直言退休儲備不足夠。本港不少企業把員工退休年齡設定在60歲,惟強積金需到65歲才能提取。

《大公報》以專題系列報道,分別訪問55歲、60歲及65歲的僱員對退休的看法,並詢問學者、理財專家、人力資源顧問及立法會議員的意見,探討如何為退休作準備,不至於退休變退「憂」。

踏入55歲,職業生涯進入最後直路,兼顧目前的工作、家庭各樣開支之餘,也要為未來的退休生活打算。面對有限的積蓄,有勤奮的港人為未來搏命打拚,無意踏入65歲時立即退休,揚言到了70歲仍「做得就做!」

有人力資源專家表示,現時香港勞動人口相對匱乏,建議企業考慮實際情況讓員工選擇延遲退休年齡,多累積資產,為未來退休生活作更好準備。

「趁現在還算後生,搏命打拚賺多一些,退休後就不用擔憂老無所依!」今年剛好55歲的鄭先生(阿東)提到十年後的退休生活,他坦言並無周詳計劃,「除買了份醫療保險以防萬一,並沒有其他理財投資。」現時從事機電安裝工作的阿東,大學時代修讀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後加入一間大型企業從事機械維修。

經濟拮据 做兼職司機幫補

「二十多年前月入有近三萬元,已很不錯,但工作較死板沒有挑戰性。」不甘平淡的阿東數年後轉職印刷業,「九十年代香港印刷業十分興旺,只要肯搏肯捱月入六位數不是夢。」由於業務應酬經常需要北上,阿東自言花錢如流水,在好景時沒有累積太多財富,踏入千禧年後印刷業逐漸式微,阿東與中學同學朱先生合租沙田一工廈內的寫字樓經營送貨運輸的業務。「太太和兒子在內地生活,僅租樓和生活費就要萬多元,加上兒子每月五六千元參加興趣班和補習的費用,每月開支超過三萬元。」阿東表示,曾因經濟拮据,兼做司機幫補家計。

月入三萬 扣除開支所餘無幾

在朋友關照下,阿東兩年前開始承接汽車充電樁的安裝工程,「二十多年沒有接觸,很多東西需再學習,還要重新考取相關牌照。」阿東為了節省開支,一人身兼多職,「既是接線生又是採購員,還要做司機和安裝技工。」阿東透露,現時月入四萬多元,扣除日常開支,每個月約有一萬元結餘,「現時總資產約有100萬元,預計約70歲時半退休,到時做些駕駛的士、貨VAN等較輕鬆的工作。」展望未來,阿東期望發揮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在十年間拚盡全力賺多一些,希望晚年生活能安逸。

「大兒子已有工作不需供養,但細仔剛入讀大學,每個月還要給他近萬元生活費,太太是家庭主婦,所有支出全部寄託在我一個人身上,說不辛苦是假的。」同樣是55歲的朱先生,與阿東合租寫字樓共同打拚,從事運輸物流業近20年。「以前好景時擁有數輛兩地牌和本地牌貨櫃車,現在只剩一輛本地貨車搵食。」面對運輸業不景氣,朱先生唏噓道:「現在每個月收入約三萬元,扣除日常開支後所餘無幾。」

生活成本低 考慮內地安老

「好彩早年花了十多萬(元)購買一間公屋,才不用擔心沒地方住。」打拚大半生,朱先生坦言手上僅有數十萬積蓄,因沒有購買醫療保險和其他理財工具,打算退休後的醫療只能靠政府,「或者返內地看醫生,比香港便宜很多。」朱先生透露早前友人患病需做手術,在港需支付近十萬元,因難以負擔,只有向深圳的公立醫院求醫,最終使費只需萬多元,「香港另一個問題就是求診輪候時間長,好多有病的長者根本等不起。」

朱先生表示,本港生活成本較高,內地無論居住環境、生活指數,還是鄰里關係都較好,退休後會考慮和太太回內地養老,「現在再打拚十多年,希望可以存夠200萬,到時兩公婆每個月一萬元生活費絕對能應付日常所需。」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港人退休變退憂 專家倡延退休年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