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近日,傳出房委會將會分階段重建有超過60年歷史的彩虹邨,消息一出,不少市民表示關注,因為彩虹邨在眾多公共屋邨中知名度極高,甚至是不少網紅打咭的熱點;彩虹邨若真的重建,當中安置、重建的難度不容忽視。筆者所想到的是,其實香港還有不少樓齡甚高的公共屋邨,若能一一重建,不但能改善公屋戶的居住環境,透過提升地積比,還可以在相同土地得到增加公屋的效果。
說到彩虹邨,老一輩的港人定必會想到它是「師父樓」,當年能入住彩虹邨,就如同「中獎」一樣,不過隨着日子過去,往日的「師父樓」已經開始破舊,儘管政府有粉飾其外牆甚至成為打咭熱點,但石屎剝落、鋼筋外露等問題,明顯已不得不正視;重建、安置難度雖大,但如果政府有決心,彩虹邨始終需要重建。
有序重建舊公屋
事實上,要求重建彩虹邨等舊屋邨,社會一直都有討論以及倡議,例如公屋聯會就建議政府分階段重建14條舊屋邨,首5年先重建位於港島和九龍的8條屋邨,包括觀塘和樂邨、深水埗南山邨等;聯會指出,房委會早在2013年完成22個非拆售高樓齡屋邨的重建潛力研究,但現時只有白田邨、美東邨和華富邨落實重建。由於早年興建的公屋並未採用地積比率規劃,重建這些公屋可以提升密度,重建14條舊屋邨,可以增加大約3.6萬個單位。
其實類似的倡議,亦有政黨提出過,經民聯就曾經建議過政府重建26條舊屋邨,更預料重建後可提供額外25.5萬個單位。重建眾多公屋屋邨能否多提供20多萬個單位,當然為未知之數,例如某些屋邨即使重建也未必一定能夠「用盡地積比」,但不同團體都指向一個事實,就是重建舊屋邨,可增加公屋供應,本身這些屋邨就有重建需要,如今還能借此增加公屋供應,何樂而不為。
改善舊公屋戶居住環境
當社會都把焦點放在劏房或劣質劏房問題時,其實舊公共屋邨的居住環境都值得關注,有人認為基層「有公屋已經很好」,但基層市民也有貢獻社會,居住於過舊公屋的市民,都有改善居住環境的權利,這是政府需要重建舊公屋的原因,也是社會認同的政策目標。所以,重建舊屋邨,有兩個不容忽視的作用,一是改善公屋戶居住環境,二是透過提高發展密度以增加公屋供應;筆者絕對明白,要重建一些大型、近鐵路的舊公屋有難度,但難,並不是不做的理由或藉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