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紹基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即將舉行,是完善地區治理、區議會改革選制後的第一次。筆者深信絕大部分市民都希望,今次的區議會選舉可以選出摒棄政治鬥爭、聚焦民生事務的區議員。然而,正當各界有能之士摩拳擦掌,努力準備選舉之時,近年事事政治掛帥,將民生事務放在次要位置的民主黨又再發功,不斷宣稱政府沒有提供各分區、防火和滅罪委員會(三會)成員的聯絡方法,令他們難以取得足夠提名,明示暗示政府刻意阻撓該黨爭取提名。到底民主黨的指控是否有道理?該黨究竟「什麼葫蘆賣什麼藥」呢?
政府如今安排有實際需要
首先,必須明確指出,民主黨的說法,絕對沒有道理可言。政府基於私隱和防止「起底」考慮,拒絕公開各區「三會」成員的聯絡方式,這安排毫無疑問有實際需要。對2019年反修例暴動期間種種「起底」行為仍有印象的人都會同意,當年暴徒們將個人資料轉化成傷害他人的「武器」,對包括香港警察在內,支持止暴制亂的市民造成傷害和困擾。政府汲取了相關經驗和教訓後,拒絕主動提供「三會」成員聯絡方法,明顯是出於實際需要。
第二,包括民主黨成員在內的所有參選人,其實並非沒有聯絡「三會」成員的渠道。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早已承諾,各區民政事務處可以將信息及資料代為轉交「三會」成員;這種聯絡方式絕不是為民主黨「度身訂造」,所有有意參選的人,除非本身已有方法取得「三會」成員的聯絡方式,否則都是循此途徑聯絡。在彼此起跑線完全相同的前提下,民主黨到底在「無病呻吟」些什麼?
一切都是「選舉策略」
筆者認為,民主黨近日的種種舉措,其實都是「選舉策略」,在個別「親民主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該黨「裝可憐、屈政府」,至少可以起到兩重效果;第一,為自己造勢。先不論是否獲得足夠提名,就當「三會」成員主動將提名送上也罷,誰能保證今日的民主黨,必定得到市民支持?
香港的政治版圖和生態早已改變,在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情況下,民主黨是否獲得市民支持仍是未知之數。民主黨深深明白這一點,故此率先營造一個受「政治打壓」的形象,目的不外乎是希望繼2019年之後,再次爭取「政治票」和「同情票」。老實說,單是這一種想法,已經證明民主黨並不適合參與改制後強調「民生為先」的區議會選舉。
民主黨終極目標是挑動不滿?
再者,是藉機抹黑改革後的選舉制度。完善地區治理、改革區議會選制的初心是去政治化,偏偏民主黨有正事不做,硬是要無風起浪,聯同個別傳媒「炒作」所謂的提名問題。香港市民要問的是,民主黨是否真的有誠意參加「去政治化」的區議會選舉?還是參選與否只屬次要,終極目標其實是把握機會去挑動市民的不滿和煽動仇恨?
一開始就吵吵嚷嚷說「不公平」,民主黨撫心自問,到底有沒有努力過和嘗試過去爭取提名?猶記得2021年立法會選舉,當時社會各界都希望民主黨派員參選,藉以證明自己是真真正正的愛國者,而不是「盲反派」和「破壞派」;偏偏當日民主黨選擇「拒絕參選」,放棄驗明正身的機會。如今區議會選舉來了,一直隱隱晦晦的他們,突然高調說要捲土重來,卻又同時全面「擺爛」,像孩提捶胸頓足「發脾氣」;如此沒黨魂、沒品格,民主黨是要「三會」成員將提名「餵到埋嘴邊」才滿意嗎?發夢好了!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