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老友記」食飽即幸福?團體籲人人陪伴用歡笑打破孤獨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公布「社區長者幸福感」調查結果。(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點新聞報道】疫情期間長者的身體健康及物質生活狀況備受關注,三年疫情過後,本港長者生活模式大致回復正常,惟長者的心理質素及人際互動仍引起社會關注。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早前就「社區長者幸福感」進行調查,今日(26日)舉行記者會公布結果並提出建議,呼籲社會聆聽長者聲音,多加陪伴,提升長者幸福感。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於今年4月至8月期間進行長者幸福感調查,調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邀請437位居於黃大仙區的60歲或以上長者參與調查,透過運用WHO-5幸福感指標量表,了解長者整體心理幸福感;第二部分調查邀請15位分別來自幸福感分數高、中、低的長者,進行質性研究訪問,深入了解促進長者幸福感的因素。

受訪長者中,女性長者佔78%,年齡介乎60-74歲佔54%,69%的長者患有1至3種長期病患,當中60%受訪者表示並沒有確診新冠肺炎。他們維持身心健康信心平均為6.95分。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周愛華教授表示,調查發現受訪長者幸福感指標平均分為66.52分,逾47%的長者幸福感問卷分數達72分或以上,反映心理感覺幸福。33%為52-71分,屬於可接受的水平,20%受訪長者則只有51分或以下,屬於不理想的水平。調查亦發現長者患有長期疾病越少、與人接觸的時數越高、維持身體健康信心越多,他們的幸福感分數越高。

第二部分研究邀請了15位分別來自幸福感分數高、中、低的長者進行質性訪問,運用正向心理學 PERMA MODEL 五個範疇作為訪談框架,即人際關係、生活意義、全情投入、成就感及正向情緒。調查發現,長者與人接觸每多1小時便增加0.875分的幸福感。隨着香港人均壽命延長,加上嬰兒潮出生的人士逐步進入退休階段,周愛華建議退休人士應及早建立社交網絡、保持人際互動及互通資訊,為自己晚年能夠保持幸福感作好準備。同時,她呼籲社會人士不應單純看見長者人口增加只帶來人口老化問題,退体人士和長者本身就是社會資本,如果能夠好好善用這個群體的時間,相信對社會有需要的人士有所幫助。

賴佩雯姑娘表示,影響長者幸福感的因素有「身、心、社、靈」,即身體機能下降,孤獨感、負面情緒,未有結識朋輩、負面家庭關係,及為規劃人生或退休生活。促進長者幸福感的行為,包括人際關係、生活意義,持續積極人際互動,與配偶、親友建立舒適的相處模式,減少衝突;保持幫助别人的行為,為别人提供小確幸。

61歲的陳女士退休後時常有「無用」的感覺。(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61歲的陳女士表示,退休後她時常有「無用」的感覺,來到服務處後很開心找到陪伴的感覺,於是她經常主動邀請屋邨內較「靜焗」的長者,到中心玩「魔力橋」等桌上遊戲,一方面可鍛煉長者手腳協調,一方面長者亦可在遊戲過程中建立友誼。她指,在互動中感受到幸福感和滿足感,能夠同人分享快樂,才顯得生活有意義及幸福。

71歲的羅女士曾經在退休後患上抑鬱症,現時鼓勵「老友記」走出家門、走入中心,通過各項活動充實退休後的生活。(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71歲的羅女士曾經在退休後患上抑鬱症,備受困擾,直至經社工介紹學習唱歌的活動,坦言最開始被「免費」所吸引決定「邁出門口」,初次體驗即感受到快樂和充實。學會唱歌後,羅女士便經常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住在老人院的長者唱歌,為他們帶來歡樂,亦在此過程中重拾自己為社會作貢獻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直言「呢種幸福唔知點形容」,現時完全沒有不開心的感覺,又十分自豪地表示「我依家好忙啊!」她鼓勵「老友記」走出家門、走入中心,通過各項活動充實退休後的生活。

服務處鼓勵社區內每位人士都可成為長者的陪伴者,透過不同角色,協助長者實踐促進幸福的生活習慣。(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有見及此,服務處認為,長者的幸福感不應只是豐衣足食,鼓勵長者多與人接觸交流,均有助提升長者的幸福感。建議社區內人士踴躍成為長者的陪伴者,通過不同的陪伴角色,協助長者實踐促進幸福的生活習慣。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更多閱讀:

施政報告|李家超落區荃灣訪長者 冀檢視退休安老政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老友記」食飽即幸福?團體籲人人陪伴用歡笑打破孤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