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黑雨來襲令深港兩地城市嚴重水浸,深圳水庫8日凌晨洩洪引發香港各界關注,有人憑空猜測指香港水浸與深圳洩洪有關。大公報記者兵分兩路,分別在內地深圳河及新界調查水位上漲實況,證實深圳河水位在洩洪期間並無越過堤岸,而新界香園圍附近居民向記者展示今次水浸水位並不高:「今次黑雨港島浸得較我們嚴重,哪與排洪有關!」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及署理渠務署署長徐仕基昨日均證實,深圳河水位並沒有因為排洪而引致氾濫情況,香港相關河道水位未因深圳水庫排洪而上升到海堤水平,受影響陸區亦未出現嚴重水浸情況。深圳洩洪致港水災的謠言,不攻自破!
根據保安局制定的「天災應變計劃」,深圳當局會在深圳水庫洩洪前三小時通知香港有關決定,亦會因按特殊情況盡早通知,鄧炳強表示警務處在洩洪前45分鐘,安排北區專車接載鄰近深圳水庫洩洪出口的六條村村民,經現場評估後認為沒有需要撤離村民,鄧炳強指深圳水庫洩洪,無論對香港或深圳都是安全措施,能夠在危急時候把洪水受控地排入河道。鄧強調,香港相關河道的水位沒有因排洪而上升至海堤水平。

附近數村未見暴雨痕跡
深圳水庫洩洪會流經本港香園圍及蓮麻坑附近一帶村落,大公記者昨午到場了解,這裏也是警方有意安排村民撤離的村落。其中鄰近香園圍口岸的大坑渠水流已下降,在牆上可見到水位最高時的痕跡。坪洋村居民馮先生和馮太表示,今次暴雨加上洩洪,令大坑渠水位升得頗高,但未有溢出路面,反而過往嚴重的紅雨或黑雨,水位比今次更高一些。
現場所見,香園圍公路附近一帶路面乾淨,與港島市區經歷積水浸後滿地泥濘垃圾的情況截然不同,林木沒有受到破壞,相關範圍內幾條村都幾乎不見暴雨痕跡。
馮先生和馮太認為,水位升高是黑雨持續所致,連距離深圳最遠的港島區亦水浸為患,可見暴雨威力,未必受深圳水庫洩洪影響。馮太說:「如果排洪真的有影響,我想大坑渠會『滿瀉』吧,而且過往排洪都只是令大坑渠的水位只升高少少。」
記者隨他們到坪洋村,他們表示村內並無水浸,目測村口附近多個坑渠均去水暢順。馮先生說:「今次黑雨,市區和南方(港島)較我們北方嚴重,哪與排洪有關。」
坪洋村另一中年男居民亦對記者表示,過往深圳水庫甚少洩洪,認為是有必要,以免影響水庫結構安全,後果不堪設想。他說:「(深圳)排洪應該無關係(對香港影響)吧,這條村在較高位置,大雨對我們的影響一向都較小。」
記者到北邊的松園下村,居民潘女士說:「我也不太清楚,所以就想出來走走親身看一下,河流水位的確有上升了。」她指着河道說,洩洪可能有流經周邊村屋,但現今的去水做得很好,即使流到下來,也足夠應付。
洩洪前須通知特區
特區政府於7日晚上11時44分發稿,表示深圳水庫會在16分鐘後排洪,有輿論指政府太遲公布。翻查資料,2014年深圳洩洪後50分鐘政府才公布,2018年深圳在洩洪前57分鐘通知香港,但特區在洩洪後7分鐘才公布。保安局2018年檢討處理安排,表示深圳當局會在決定洩洪三小時前知會香港。
還原真相|洩洪後深圳河水未有越堤岸

有謠言指香港水浸與深圳洩洪有關,大公報記者追查到底還原真相。
根據深圳市方面的通知,7日夜間至8日,深圳市降下特大暴雨,當地發出暴雨紅色預警。由於連續降雨,深圳水庫水位接近汛限水位,深圳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辦公室決定於9月8日凌晨零時15分開始排洪,流量為70至80立方米/秒。洩洪時間主要是根據降雨時間確定,大概持續10個小時以上。凌晨3時15分開始調整排洪流量為120立方米/秒。
主要影響福田部分地區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防災減災處處長王常效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深圳水庫洩洪以後,水就沿深圳河排到深圳灣直入大海。初期洩洪量比較小,只有8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流量,對下游影響不會太大。
王常效表示,受影響的區域主要是羅湖區福田區沿深圳河一些比較低窪的地區。
記者8日前往三個地段現場查看深圳河水流情況,發現距離深圳水庫較近的一段水流湍急,羅湖口岸附近的深圳河水位距堤岸目測仍有約兩米左右距離,河水相比平時有所上漲,但並未漫過堤岸,蔓延至香港方面。
經了解,這並非深圳首次洩洪,早在1993年、2008年、2014年、2018年曾有多次因颱風、特大暴雨而洩洪,其中2018年深圳水庫以80立方/秒的流量洩洪334萬方。
採訪手記|危機處理大考驗
特大暴雨突襲香港,嚴重考驗本港各方面應對危機的能力。合共11個政府部門昨日召開聯合記者會,交代極端天氣下各項應對工作。面對「極端情況警告是否發布太遲」、「政府警覺性是否不夠」等問題,各部門現場未能給予正面的回應。
大公報記者在會上提問:再遇到類似的極端天氣,政府能否做到事前預警?有關回應強調,天氣因素難以預計,此次是「百年一遇的暴雨」,可預測性低,與颱風不能同日而語……「颱風比較容易預測,能夠預測路徑、什麼時間會大概移動到哪裏、每小時移動多少公里,颱風有數據讓政府相對準確地判斷,但大雨則沒有。現時科技並未能準確預測雨勢有多大、雨量和降雨地點。」
事實上,近年來風災、雨災,極寒、高溫,以及更多異常天象頻發,極端天氣威脅全球,已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警惕和防範。本港不可能獨善其身,世紀水災給香港敲響了警鐘。如何及時預警?如何快速動員?如何有效應變?值得大家繼續努力。
(來源:大公報 記者:王亞毛、石華、李望賢深圳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