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

何志平,與一眾北大學子,就國家發展機遇、個人事業前途展開了多場深入的交流。(作者供圖)

編者按: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內地尋夢、追夢、築夢,獲得了就業、創業和個人成長、發展的機會。這個夏天,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原局長何志平,作為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的高級訪問學者,與一眾可愛的北大學子,就國家發展機遇、個人事業前途展開了多場深入的交流。

建立優秀人才庫是「愛國者治港」的必要條件

文/何志平 龔亮容 李冠儒

龔亮容(香港青年,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雖然「愛國者治港」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治港的「愛國者人才梯隊」仍然存在缺口。參考國內外訓練與發掘人才的經驗,治港人才也應當從學校開始培養,為「一國兩制」事業儲備管治人才。我們針對在京畢業的港澳學生回本地發展、人才識別及培養等問題,歸納了以下主要爭議及問題:

龔亮容,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作者供圖)

一、校友組織難以擔當青年人才培養工作

由於未系統地開展人才甄選系統,過去一直難以長期跟進與發展。而在內地高校畢業的港澳人才回到本地社會後,缺少聯繫,無法建立同溫層,凝聚強大的社會網絡。他們主要依賴各高校的校友會組織維持聯繫,只能把同校的人組織起來;再者,這些校友會多以較年長的校友負責,青年校友活躍度和歸屬感普遍不高。

二、現行管理未成系統,有待統籌

現時大多港澳學生在校期間,一般由學校的港澳台辦或國際合作處等相關部門輔助他們生活學習。當地統戰部門也會與部分港澳學生組織(主要是組織負責人)建立聯繫,以參訪活動、聯繫工作為主要連結方式。可對於內地高校港澳人才培養,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未納入系統的港澳人才培養工作板塊。目前直接管理內地高校港澳學生的職能機構為教育部門,但同時也涉及多個業務相關的職能部門,尚未形成完善的統籌機制進行系統的培養指導。

三、與本地的人事舉薦存在張力

與內地組織部人才甄選及舉薦不同,港澳的管制人才儲備以特區政府、本地社會舉薦為主,主要依賴人才自身的自覺、學識和修為,尚未形成系統的培養制度。有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曾經提出建議,可以內地高校港澳學生作為未來管治人才池。若要使該建議得到落實,必須打通和理順現有職能機構和本地政團、社團之間的溝通渠道。

綜上所述,港澳實施的是行政主導制,需要一個龐大的人才庫供特首組建團隊之用,政府急需建立一套政治人才政策。建議以獎學金等撥尖計劃作為手段,建立港澳管治人才庫,並建立對應辦公室與內地職能部門建立密切聯繫。現今香港正在開始走向「由治及興」之路,建立一套吸引、培養管制人才的制度、體系,包括公務員和非公務員,讓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夠進入政府人才庫,從年輕時得到培養,從做事中得到成長,而且晉陞過程公開、公平、公正,讓大家都明白上升的渠道和機遇。只有在吸納後,進行評核、培養、培訓等,才能夠真正壯大治港人才隊伍,真正做到「愛國者治港」。

何志平:

亮容的調研成果分享,讓我瞬間想起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的歷史三問: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他的言論至今讓人振聾發聵!香港永遠是祖國的一部分,「愛國者治港」,是歷史的答案,是時代的答案,也是未來的答案。國家從來不是抽象的,愛國也從來不是抽象的。鄧小平鄧公早就對「愛國者的標準」有過經典論述,要「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大家都說香港「愛國者治港」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我們從之前香港青年的國民教育、愛國主義,以及如何融入大灣區發展的討論中,不難發現2014年的「非法佔中」、2019黑暴事件,反映了香港社會的嚴重撕裂。我一直強調,香港青年問題演變到今天,不是年輕人出了問題,而是香港出現了問題。法學教授田飛龍曾說:「回歸以來,由於多種原因,特區政府確實沒能更多地通過政策保障、民生保障合理地去解決香港的社會民生問題,導致香港有很強的內生動力將經濟民生議題政治化」。所以,今天的香港,已經不是能不能實現「愛國者治港」,而是需要「有能力的愛國者治港」!他們不僅要非常了解香港,更要充分地熟悉內地的政策,要把香港的實際問題、根本性問題放到「一國」的框架下解決。

香港回歸26年來,治港者的能力有目共睹,都是非常盡職的執行者。但從思維、習慣以及意識形態上,卻仍然還在以前朝的行政辦法來應對處理回歸後香港的新形勢和新需求。正如亮容同學指出的那樣,港澳特區是行政主導制,回歸後又沒有一套主導培養政治人才的系統計劃。基本上是以公務員政務官群組為主幹,民間政治團體爭取上位而雜成的偶然組合格局。難怪不斷會有批評雲,缺乏合作精神和經驗等等。如此這般,又枉論要求當政者有大國思維,理解明白何謂「國之大者」!

大家都渴望特區政府能夠帶領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在「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的制度內有效解決香港社會的深層次問題。我們期盼着香港青年輩出、力量凝聚,有更多的愛國者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培養更多的愛國者和青年治港才俊。這不僅需要時間的磨練和共享,更需要深入研究解決青年的跨時代和歷史遺留問題。

當然,發掘培養「愛國者治港」人才梯隊和「一國兩制」事業儲備管治人才非常重要,特區政府也在通過各項新舉措招攬、引進全球精英。再次歡迎北大學子們到香港學習、工作、生活,來了香港,就是香港人!

李冠儒,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作者供圖)

李冠儒(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在北大求學多年)

有不少人提及要加強針對香港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然而討論時對於港青的想法觸及不多。目前,從事港青研究工作的多數國內外學者則各持己見。有內地學者的研究認為,是港英撤退時刻意蓄謀挑起矛盾,引導港青對現狀不滿。還有內地學者認為,是特區政府未及時在港開展國安教育,導致港青受「港獨」荼毒。亦有觀點指責特區政府放任港媒發布大量反內地報道,致使港青仇恨內地。而海外的學者則認為是長期忽視青年感受,導致青年們日益對社會不滿;本地新舊爭議「滾雪球」式累積,並在「修例風波」集中爆發等。

各方觀點映射出鮮明的政治立場,持份者各取所需,但未能真正幫助港青。結果內地青年平常與香港同學相處得挺好,但一涉及香港政治就不知該如何交流。而港青也認為自己熟悉青年議題,不必聽學者的高談闊論。

何志平:

北大青年們深切關注港青問題,使我非常感動。作為一個回歸後曾掌管香港公共文化的官員,我也在檢討自己做過些什麼?從2014佔中到2019黑暴,參與其中的90、00後,全是吃特區政府「奶水」、受回歸後教育長大的新一代青年。是什麼使得他們中間有些如此痛恨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事物?甚至不惜侮辱國家、民族、自己祖先,樂當賣國賊與走狗,乃至以做漢奸為榮?

我認為,一個學生在每日生活當中,有1/3時間在校受老師教育,與同學交往;1/3時間在社會,與朋友聚會,感知傳媒等公眾信息;剩下的1/3時間在家,受父母身教及家風潛移默化。因此,學校、社會與家庭教育,環環相關。表面上,是部分青年鬧事。實質上是周邊若干老師校長、父母家長、朋友同學、傳媒、前輩在背後支持,甚至默許、縱容他們越走越遠的。青年的心態與叛逆文化,不僅是社會的事,歷任政府教育官員、文化官員等都難辭其咎,700萬港人也都有責任。

造就港青現有問題的,並不單單是這世代的問題。上一代的青年,是這一代的成人、父母、老師。這一代青年,也會是下一代的成人、家長、老師。他們會將現有的意識型態、心結芥蒂都帶給下一代,不斷傳承、沉澱!因而,港青問題是跨世代問題,現在的問題源於上一代80後、90後青年問題沒有被解決,沒有和解!若要解決,必須把這一切置於香港的歷史及制度發展之下討論;要兼顧中國內地及香港全球性的特質,方能透徹了解香港人從殖民統治過渡至當家作主的心態及其發展脈絡,從而尋求解決青年問題的真正辦法。可惜香港既沒有對前輩們在這片土地上開疆闢土的完整論述,也沒有效傳承滋潤我們幾千年中華文化文俗,更沒有針對帝國主義殖民史跡進行去蕪存菁的分析、檢討。

所以青年問題演變到今天,已不只是「顏色革命」,而是看不見硝煙的認知戰、心理戰、文化和價值觀之爭奪戰!港青問題,就是香港本身的問題!問題不在青年身上,是需要整個香港共同思考的問題!

更多閱讀:

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