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中醫藥治新冠療效顯著,大大提升市民對中醫的信賴。疫情過後,愈來愈多人選用中藥調理,求診中醫的人與日俱增,有中醫師表示疫後病人升近三成。然而,現時本港醫療界人手匱乏,加上醫療政策有許多固有框框,中醫能否盡展所長、服務群眾呢?
《大公報》今日起推出「中醫新潮流系列報道」,全方位探討本港中醫藥發展及面對的問題。本港首間中醫醫院明年落成,標誌着香港中醫業邁入新里程。業內人士指出,須盡快研究完善政策、中醫考試制度,用好香港獨特優勢,讓中醫藥「走出去」。無論如何,中醫藥在港普及,利國利民,應全力支持。

(大公報記者 余風<文>、黃山<圖>)新冠疫情肆虐三年,很多患者接受「中西合璧」的治療,不少人康復後更求診中醫,好好調理身體。事實上,香港市民疫後愈來愈信賴中醫,令求診人數激增,今年四月民建聯公布的調查顯示,逾八成受訪者希望中醫服務進一步發展和普及。不過,目前本港公營中醫服務供不應求,18區中醫診所出現「迫爆」情況,立法會議員陳永光接受《大公報》訪問時直言:「你要看中醫,排個幾月都未必排到一個籌!」
求診中醫診所 三年激增三成
隨着確立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系統重要部分的定位,2020年3月起,全港18區的中醫教研中心易名為「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中醫診所),繼續為廣大市民提供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包括中醫內科門診、針灸及骨傷/推拿服務,每項按次收費120元。預計到年底前,每年約60萬個政府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的籌額將增至80萬個。與此同時,參看醫管局的資料,中醫診所求診者不斷增加,去年有逾150萬人次往18區中醫診所求診,較2018年大增近三成。
西醫說無法治 看中醫有改善
位於長沙灣政府合署的深水埗區中醫診所,日日人頭湧湧,大公報記者在現場訪問多名病人,他們都十分肯定中醫藥的療效。
「窮人小病靠自己,大病靠政府!」坐輪椅來的何先生說,一年前不慎跌倒,頸和脊柱受傷影響神經線,需入院治療,「西醫對我講,以目前的科技是無法醫治的。」何先生遂把希望寄託到中醫藥,經朋友介紹下到元朗找名中醫醫治,「(該中醫)太多患者求醫,加上山長水遠,於是就走來這裏,因為居所在附近。」經過數次治療,他坦言病情有了明顯進展,「以前手指麻木、雙腳無力,現在手指都能夠靈活運動,全身麻痹感也消失了許多。」
「如果中醫診金能與公立醫院看齊,每次收費80元就更好」,何先生表示,看中醫的人愈來愈多,但診所內的中醫師嚴重不足,政府應想辦法改善。他又批評本港的醫療體系,一些重大專科疾病輪候時間動輒逾年,「有些病根本不能等,等到時,人都已病亡了!試問人命何價?」「我有親戚叫我來廣州醫啦!廣州的醫院即時就能安排。」何先生說,不明白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輪候就醫為何會這麼久,「內地幾天就能安排好,香港為什麼要一年呢?最少一年,一年後還有沒有命都存疑。」他說,有個長者朋友心臟出現問題,往公立醫院求診,排期差不多要兩年,「心臟有事好容易出問題,到時人在不在都成問題。」
診費可略調低 冀與公院看齊
黃太對大公報記者坦言更信賴中醫,「我看中醫已好多年,疫情前已向中醫求診,以前要排好長時間的隊,現在改在下午2時左右去看,沒太多人輪候就好了很多,如果是下午5時臨近放工時間就要等好久。」她說,生了三個小朋友後身體較虛弱,即使睡前只飲一杯水,翌日就會全身水腫,「吃了中醫調理就會好轉,睡眠也得到改善。」黃太又稱,對於像她這樣或者60歲以下的患者,每次診費120元「可以接受」,但對一些沒有收入的長者來說,收費就有點過高,「如果調低至數十元會更好一些」。
年過六旬的李先生表示,中醫藥值得信賴和推廣,尤其對新冠病毒治療十分有效,「120元包五天的藥,與私家診所相比,便宜了很多;當然,如果與公立醫院看齊就更好啦!」李先生建議政府要加大力度發展中醫藥,讓普羅大眾可享便捷又相宜的醫療服務。

(來源:大公報A1:要聞 2023/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