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蒙學新解|傳統蒙學現代也適用?這個教育理念帶你感受「古人的智慧」!(上集)

【點新聞報道】以中國古代啟蒙教育(蒙學)為基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近年來備受學術界及教育界的關注。香港耀中幼教學院下學年起將在學位課程加入蒙學,把中國文化滲入幼教,並在5月5日至7日舉辦全球首個「幼兒教育與蒙學國際研討會」。何為蒙學?如何啟蒙?現代教育還需要古代中國的教育思維嗎?……記者近日專訪中華蒙學苑苑長許楨博士,帶您探索植根於中華血脈的啟蒙之道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學科化的教育機制令孩子的頭腦從幼童時期就被潛移默化地分區,語文、數學、地理、歷史、生物、化學……每一種知識都被安排在它們指定的時間和空間。「對於發展一個人,對於賦予新生代更好的未來,坦白講,『我們』的教育是失去話語權的。」中華蒙學苑苑長許楨博士話語中的「我們」二字擲地有聲。

傳統蒙學基礎典籍,古時通常用作練習漢字比劃。(點新聞記者攝)

提到中國人的教育方法,總是繞不開「傳統」的刻板印象,似乎坐在書齋裏搖頭晃腦就是古人念書標準的樣子。但其實,「我們的教育從來都是開放的,只是在明清時期日漸封建的制度下才走了樣,受了挫。」許楨博士舉例道,中華蒙學苑中的「苑」字正代表一個開闊的空間,一座園林,一種情境。正如孔廟的杏壇,孔老夫子在傳授知識時,同樣是在四面無牆的環境下,讓學子充分感受自然。而這種融情入景的理念與許楨博士正在推廣的蒙學教育息息相關。

中華蒙學苑苑長許楨博士。(點新聞記者攝)

在科舉盛行的年代,入京考試之前的基礎教育都被稱為蒙學。相對應的,在現代教育中,由學前教育、小學到初中,對兒童、青少年的教育亦是蒙學。「普通人對蒙學的認知一般停留在《三字經》、《千字文》等,但這些只是蒙學典籍中最基礎的部分,通常用來教小朋友描紅寫字。」許楨博士表示,蒙學書籍也是循序漸進的。此外,許博士也介紹到《幼學瓊林》和《龍文鞭影》,它們用生動的故事展現中國地理環境、文化、政治等全方面的樣貌。

蒙學全景式文化導賞涉及範圍廣,關於蔬菜的知識也在其中。(點新聞記者攝)

然而,蒙學亦不是書齋式的,典籍之外的日常生活也是蒙學的教育天地。「中國人從不『硬銷』,而擅長『軟銷』」,祖輩口耳相傳的故事中對歷史事件的描繪,對人情世故的生動刻劃,對山川河嶽的珍惜都包含中國人的啟蒙之道。許楨博士解釋道,中華教育的特色不是以知識為本的。知識是媒介,是事實,但不等於真相。世界的真理需要我們透過知識這個媒介去理解。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在格物致知的哲學中是無法各自抽離的,是交融的。在此種教育情境中,師生之間言傳身教的關係就成了中式教育非常重視的部分。「知識的傳遞是重要的,學術水平並不說完全不重要。但是師生之間,尤其是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所有教育的基礎。人對人的信任,學童對家長、對老師的依靠,一定是為先的。」

中華蒙學苑創作的多媒體劇目《火燒赤壁》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上演。(受訪者供圖)

在蒙學的啟發下,許楨博士和他的夥伴們在香港的中小學積極推進各式各樣地全景式文化導賞及沉浸式教育活動。「我們盡量將蒙學圖像化並且爭取回到文化現場去教學,學會通過五感去教學是對當代幼教者的基本要求。」

「我們推廣蒙學或者廣義的中華文化,不是將過去的東西重新包裝,而是面向未來的,創造21世紀的『新蒙學』。」對於教育的未來,許楨博士認為西方主導的、現代及後現代的教育觀正在瓦解,世界各地都在尋找教育的新路。而他相信,蒙學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生力軍。

(記者:一寧、思明/拍攝:思明、星鳴/剪輯:思明/監製:鋭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蒙學新解|傳統蒙學現代也適用?這個教育理念帶你感受「古人的智慧」!(上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