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社會專題|香港無障礙設施不足 傷殘者日常生活大受困擾

多年來特區政府和各公營機構推出多個「無障礙」相關的改善方案,為傷健人士提供無障礙的環境,令他們能與其他人在平等的基礎上進出處所及使用其中的設施和服務,希望殘疾人士能夠融入社區,付出不少努力,但成效受質疑,有意見認為無障礙設施未能在社區上廣泛實施。點新聞收到傷健人士投訴,指現時香港的「無障礙」設施及支援措施不足,不單影響日常生活,更增加他不必要的開支。

余鑑忠是一名長期病患者,早年因工傷引致無法行動,需要以輪椅代步。(點新聞記者馮沛賢攝)

余鑑忠是一名長期病患者,早年因工傷引致無法行動,需要以輪椅代步,由於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經濟大受影響,妻子又需要照顧事主,亦令妻子難以找尋長工,平日要依靠綜援金及殘疾金維持生計。

余太向記者表示,由於要照顧丈夫,現時每月只以數千元殘疾金維持生計。(點新聞記者馮沛賢攝)

余先生向記者表示,為了減低生活成本,他與太太常常到新蒲崗一間價格低廉粥店吃飯,店舖未設無障礙設施,令他無法進入店內,老闆娘會在門口開一張枱,在不影響行人的情況下讓事主用膳。及後,粥店由另一名男職員負責,職員指受食環署《食物業規例》所限,已不可再在店外開枱,否則有機會被罰款,事主曾向食環署反映自己的苦況,可是部門未能酌情處理,令事主感到十分無奈。

事主提及的食肆,門口十分窄狹,無法讓輪椅人士出入。(受訪者提供)

除了外出飲食,輪椅人士購買日用品亦有不少限制。余鑑忠指,市面上不少超級市場同樣未設有無障礙通道,例如旺角亞皆老街有一間超市,由於該超市貨物十分便宜,他之前曾想進入購物,可是店內未有無障礙設施,令事主無法內進購物。事主曾向屋宇署投訴,可是部門回覆指,《建築物條例》(第123章)下於1984年生效的《建築物(規劃)規例》第72條訂明需為殘疾人士提供無障礙通道及設施的設計規定,但有關規定並不適用於該規例生效前的現存樓宇,他提及的超市位於1966年落成的大廈,因此條例並不適用。余鑑忠嘆言,幾個例子只是他生活問題中的冰山一角,不同的店舖及部門回應,都令事主感到不受重視,投訴無門,加上自己欠缺經濟能力,生活開支多,無法在價廉物美的地方消費,進一步增加生活壓力。

事主投訴的超市,店內不單充滿貨物,部分商品更放於二樓,一般客戶需要行樓梯才能到達。(點新聞記者馮沛賢攝)

事實上,余先生的狀況,很可能只是本港眾多傷健人士的一個縮影,問題值得社會關注。點新聞記者向多個部門了解余先生的投訴情況,食環署表示,食環署關注事主所提出有關輪椅人士光顧食肆時面對的困難,因此日前已主動聯絡事主提及的食肆,希望該食肆盡力為殘疾及需要的顧客提供適切的協助,強調食環署人員在進行執管行動時亦會考慮實際情況,務求達致情理兼備。

記者早前到事主提及的超市現場了解情況,只見門外未有斜台讓輪椅人士出入。(點新聞記者攝)

平等機會委員會回應指,平機會過往處理不少按《殘疾歧視條例》提出,有關處所通道暢通易達的投訴。根據《殘疾歧視條例》,在提供進出入處所的方法上歧視殘疾人士,即屬違法。設施提供者應提供可讓殘疾人士自行進出處所的設施,有需要時並作出適當的改動,除非提供有關設施會引致「不合情理的困難」。「不合情理的困難」的意思需視乎每宗個案的實際情況而定,考慮因素包括向殘疾人士提供便利的合理程度、其殘疾的影響、聲稱有不合情理的困難的人的財政情況、提供服務估計所需的開支(包括經常性開支),以及所有有關人士可能得到的利益或蒙受的損害之性質。

黎榮浩寄望政府在執法上能做到情理法兼備,考慮個別個案的特殊因素,做到「以人為本、人民為先」。(點新聞記者馮沛賢攝)

民建聯黃大仙支部主席黎榮浩曾在市政服務上訴委員會工作多年。他表示,余先生及余太太的投訴相信是事實情況,現時香港一般商舖的顧客對象確是沒有多考慮到殘疾人士的需要。欠缺誘因的情況下,舖面裝修及租金成本都會加重,更令店主放棄主動加設無障礙設施,安排在適當的露天位置給予殘疾人士使用乃是成本最輕的做法。寄望政府在執法上能做到情理法兼備,考慮個別個案的特殊因素,做到「以人為本、人民為先」。

葉湛溪在一直為傷健人士爭取應有的權益。(點新聞資料圖)

香港復康力量會長葉湛溪指出,無障礙設施可以說是永遠都不夠,雖然不少食肆、商場及店舖已有改善,受土地不足的客觀環境影響,有部分地方情況未如理想,因此只能依靠商戶職員的配合。過去香港復康力量在一直為傷健人士爭取應有的權益,包括無障礙設置及傷健人士的就業機會,可是整體進展甚微,難免令傷健人士感到被冷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下周三(2月22日)將發表現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葉湛溪認為新一屆政府表現積極有為,大有作為,期望可從政策上加大力度協助傷健人士,除了傷健人士的生活配套,亦可推動傷健人士就業配額制度,對招聘傷健人士的公司提供稅務的優惠,提供資源讓公司建設傷健通道,增加傷健人士工作的誘因,不單有助改善傷健人士的經濟環境,同時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改善整體的情況。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社會專題|香港無障礙設施不足 傷殘者日常生活大受困擾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