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發布 天宮北斗嫦娥天問及衛星應用齊頭並進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2年)》發布。(點新聞記者劉凝哲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今日(18日)在北京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2年)》(下文簡稱《藍皮書》)。《藍皮書》顯示,航天科技集團2023年計劃安排6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200餘個航天器,開展一系列重大任務:載人空間站工程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模式,將完成1次貨運飛船、2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和2次返回任務;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嫦娥七號、天問二號等型號研製;發射多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科研衛星和業務衛星;完成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首飛,進一步完善長征火箭型譜。

航天科技集團有關專家在《藍皮書》發布會上介紹,航天科技集團全年宇航發射和飛行試驗次數持續保持高位,呈現高密度常態化特點。今年計劃安排6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200餘個航天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累計發射次數將突破500次。其中,重大工程任務依舊繁重,要完成天舟六號、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3次發射任務,不斷提高進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的能力;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完成3顆備份衛星發射,進一步增強系統可靠性;將發射風雲三號06/07星、環境減災二號06星、高軌20米SAR衛星、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中星26號、中星6E、澳門科學一號A星等,讓航天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民生,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建設;航天科技集團「新一代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將加速推進建設,今年計劃再發射7顆四維高景系列衛星,為傳統、新興市場用戶提供高時效、高性能的時空信息服務。

此外,航天科技集團今年還將實施宏圖一號、吉林一號、吉利星座、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組網星等商業發射任務,公開發布火箭運載餘量信息,向商業用戶提供發射和搭載機會,為各類客戶提供快速、穩定、可靠的「一站式」發射服務,推動我國商業航天持續健康發展。

專家指出,航天科技集團的研製應用任務也持續保持高強度,今年將全面推進探月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以嫦娥七號、天問二號、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等為代表的多個型號研製工作,完成多項商業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約工作;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提升衛星應用融入新興領域,支持重點區域經濟發展;在北斗領域實現北斗應用向系統集成和增值服務延伸,繼續深耕民航,拓展能源、應急等關鍵行業;發揮天地一體化優勢和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綜合應用優勢,聚焦行業和地方政府智能化升級契機,構建一體化的產品體系和業務綜合應用解決方案。

《藍皮書》還指出,中國已經全面建成了航天大國,進入世界航天強國行列,開啟了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從近5年發射趨勢看,中美兩國發射活動快速增長,發射次數交替領先,發射航天器質量持續攀升,成為世界航天增長的主要動力。

回顧2022年,中國全年完成64次發射任務,研製發射188個航天器,總質量197.21噸居世界第二位,各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其中,長征系列火箭53次發射全部成功,並實現128次連續發射成功。

縱觀這一年的中國航天,在發射活動方面,高密度發射任務有序實施、成功率保持高位,航天器研製發射數量快速增長、研製能力大幅提升,發射活動保持增長態勢、進入空間利用空間能力跨越式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運載火箭、載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測、應用衛星、科學和技術試驗等領域不斷創新突破,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就,推動航天科技自立自強。在應用服務方面,北斗導航服務全球,中星、亞太提供連續服務,空間基礎設施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各類應用衛星提供的通信廣播服務、國土資源服務、海洋資源服務、氣象觀測服務、應急管理服務、農業生產服務、生態環境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科教文體服務等,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國際合作方面,開展了設施和數據共享、技術合作、應用服務、交流研討等多種類型的多邊、雙邊合作,積極促進國際交流、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在商業航天發展方面,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由基礎製造、產品研發為主的階段進入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新發展階段,商業航天正加快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點新聞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發布 天宮北斗嫦娥天問及衛星應用齊頭並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