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是通過「選舉會議」來選舉產生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是以協商推薦的方式產生,由全國政協委任。
為何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不需要選舉,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需要選舉才能產生呢?
其實,在香港回歸前,無論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都毋須經選舉產生。港區政協委員全部經中央委任產生;而港區人大代表則被納入廣東省範圍,由當時的新華社香港分社推薦。

回歸後港區人大代表不再納入廣東省
早在回歸前,港澳已有了人大代表。1954年,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時來自香港的僑界代表徐四民和工聯會理事長張振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與會,但他們的港人身份沒有被突出,當時只是作為邀請者出席會議。1970年,國家首次在人民代表大會中加入港澳區代表,隸屬於廣東省代表團。當時中央邀請了18名港澳人士參加。
香港回歸後,從1998年的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始,香港全國人大代表才不再作為廣東省代表團的一部分,單獨有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也是從第九屆開始,通過程序確定港區人大代表人數為36名,維持至今。
「一國兩制」在港成功實現 港區代表地位上升
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按照中國憲法,全國人大代表非經「全國人大主席團」或「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審判,其權力之大、榮譽之隆,可想而見,因此雖然此職沒有工資,但各方名人爭相競逐,也是理所當然。
1997年香港回歸後,兩地交流越來越頻繁,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政治地位也驟然上升。隨着中國國力日益強大,越來越多有志在政治上更上層樓的香港人參與港區人代選舉,希望成為港區人大代表,有機會代表香港參與國家重大決策的討論和制訂。因而,出現了「高官」群體「扎堆」的參選的情況。
港區代表選舉制度應運而生
隨着歷史變遷,港區人大代表的地位愈發重要,選舉制度也應運而生。
2022年第十四屆港區人大代表的候選人可由18歲的香港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報名參選,此外每位候選人還需要由15名(往屆是10名)以上的選舉會議成員為其填寫提名信才可以登記為代表候選人。最後再由選舉會議從代表候選人中選出36名正式代表。選舉會議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委員中的中國公民組成。其中,推選19名選舉會議成員組成主席團,由主席團主持選舉會議。

新一屆港區人大代表產生後,會再由人大代表推選一名常委。現屆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不會尋求連任人大代表,換言之,新一屆人大常委一職亦會換人。港區人大代表團團長由立法會前議員吳亮星擔任,副團長則是馬豪輝和葉國謙,立法會議員陳勇任新聞發言人。
回歸後歷屆港區全國人大常委
第九屆:曾憲梓
第十屆:曾憲梓
第十一屆:范徐麗泰
第十二屆:范徐麗泰
第十三屆:譚耀宗
第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王庭聰、王敏剛(任內去世)、田北辰、朱葉玉如、李引泉、李君豪、李應生、吳秋北、吳亮星、林順潮、林龍安、胡曉明、洪為民、姚祖輝、馬逢國、馬豪輝、陳亨利、陳勇、陳振彬、陳曼琪、陳智思、張俊勇(辭職)、黃友嘉、黃玉山、葉國謙、雷添良、廖長江、鄭耀棠、蔡素玉、蔡毅、霍震寰、盧瑞安、鄺美雲、顏寶鈴、譚志源、譚耀宗、陳曉峰(遞補)、黃均瑜(遞補)

港區全國政協委任方式
與人大不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政協)作為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並不是國家的權力機關,職能可以概括為: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可以對各項事業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議案、提案和其他形式向國家有關機關和組織提出建議和批評。因此並非由選舉產生,主要經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協商推薦邀請,並最後公布名單。
不同於其他政協皆由各區政協內部決定,香港地區政協委員是由各人民團體提名推薦後,由全國政協委任,稱為「特邀香港人士」。此外亦有部分委員來自各個界別,涵蓋工商、金融界,專業界等。第十三屆「特邀香港人士」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有124名,其他界別的政協委員有78人。如成龍,來自演藝界別。
(點新聞記者周琳琳整理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