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討會商討打擊不實資訊 與會者建議四方面解決問題

浸大舉辦「打擊不實資訊,我們可以做什麼?」研討會。(點新聞記者嚴璐瑤攝)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於今日(26日)舉辦「打擊不實資訊,我們可以做什麼?」研討會。來自本地及外地的法律界、傅媒界及學術界代表在會上共同探討如何打擊「不實資訊」,並聚焦討論制定反「不實資訊」法的影響。

此外,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於2022年9月至10月期間進行了一項有關本地新聞工作者對制定反「不實資訊」法的問卷調查,研討會公布該調查結果。是次調查合共收集了162份回應,結果顯示,香港新聞工作者普遍不贊成訂立反「不實資訊」法,其中有近80%受訪者認為訂立反「不實資訊」法會限制言論或新聞自由。受訪者更希望通過推動傳媒素養教育來抵制「不實資訊」。

近80%受訪者認為訂立反「不實資訊」法會限制言論或新聞自由。(點新聞記者嚴璐瑤攝)

行政會議成員、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先生指出,根據普通法,香港通常採用「均衡比例測試」 (Proportionality Test),在判定案例時,法庭將進行需求、傷害和權利的均衡比例測試,而政府亦習慣於在此基礎上通過影響權利的法律。他認為,面對反「不實資訊」法,「媒體沒有特權或特殊豁免,因為只報道事實而不報道虛假信息是媒體的基本倫理;但媒體作為利益相關者,他們的聲音非常重要」。

新加坡和法國早前已訂立反「不實資訊」法。作為新加坡的傳媒代表,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表示,新加坡在POFMA (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施行三年後共有41宗案件,其中超過一半與新冠疫情有關。法新社標準及倫理編輯主管Bric Wishart先生亦在會上分享了法國和歐洲的相關情況。

香港報業評議會執行委員楊金權表示,可以通過政府成立專責部門、立法、業界自律及公眾教育四方面人手,各持份者宜充分討論如何有效防止不實訊息流傳,其重點是如何在新聞資訊自由流通,與減少不實資訊之間取得平衡。

浸大事實查核中心主任、傳播系助理教授曾姿穎博士強調,事實查核是應對不實資訊的重要手段,浸大事實查核中心除了提供獨立和透明的查核服務外,亦致力於與業界合作及加強公眾媒體素養。

(點新聞記者嚴璐瑤報道)

相關報道:

浸大研究:膽汁反流誘發胃癌 「隱丹參酮」有預防潛力

浸大揭抑制血漿代謝物 可助新冠康復者維持抗體水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浸大研討會商討打擊不實資訊 與會者建議四方面解決問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