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施政報告前瞻 | 鞏固傳統優勢 抓緊前進「新動能」

(香港文匯報)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而「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在面對近年複雜地緣政治等新挑戰下,香港要強化自身的優勢,同時要積極抓緊、找準前進方向,發展「新動能」。香港各界人士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言獻策,建議香港扮演好聯通內地和國際的角色,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國際金融方面的傳統優勢,同時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建立統籌小組制訂科技定位藍圖;從區域的定位和長遠投資眼光出發,勾勒文化發展前景;在全球搶人才的情況下,推出強有力的政策,特別是照顧人才方方面面需要的政策,讓他們願意在香港安家,為香港提升競爭力貢獻力量。 

多位政界人士指出,香港要維持競爭力,就必須提供各種經濟政策及誘因,吸引人才及資金來港。圖為中環鬧市行人步履匆匆。(資料圖片)

把握疫後形勢 佔先機推創科

處境:疫下經濟元氣大傷

餐飲、零售、酒店、乘客運輸、訪港旅客的其他消費、建造及進出口是新冠疫情下香港受到較沉重打擊的行業。根據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今年3月公布,就有關行業因疫情而導致的經濟損失所作的粗略推算,在2020年及2021年,上述經濟活動所引致的經濟損失總和分別約3,200億元及2,460億元,相當於在沒有疫情的假設情景下本地生產總值的10.6%及8.0%。

新冠疫情已持續近3年,市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遠程辦公、網上教育等創科應用因疫下對社交距離的限制而迅速發展。即使疫情消退,不少行業發展模式亦不會迅速回到疫前的水平,主動把握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脈搏,搶佔後疫情時代的發展先機,振興香港經濟,是特區政府必須思考的前瞻性議題。

抓疫後時代機遇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指出,香港未來要善用科技,全力發展智慧城市,包括智慧醫療、智慧生活、智慧政府、智慧交通等,讓市民未來的生活更舒適便捷、綠色宜居,同時為創科的發展帶來機遇。

她認為要做到這一點,特區政府須有跨部門的合作,故政府未來應在創科發展方面設立統籌小組,同時更積極進取,善用科技及大數據,由發展局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牽頭通過跨部門數據互通,凝聚數據共享文化,形成協同效應,帶動其他政策局跟隨。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建議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制訂科技定位藍圖,為香港創科的發展譜寫出路線圖,具體及細緻地明確側重點,令香港的創科能夠利用好本身的基礎科研優勢,形成產業鏈,同時提供誘因,吸引內地及國際的大企業進駐香港,從而帶動香港的整體創科發展。

他指出,香港各行各業目前都缺乏人才,未來重點發展的創科界更是如此,而制定科技定位藍圖,讓世界各地人才看到香港創科未來的發展,將有利於吸引這些人才前來香港發展,又相信在制訂科技定位藍圖及成功吸引人才後,香港的創科發展定能更進一步。

完善招攬政策 提供誘因吸才

處境:政策落後鄰近地區

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等,都令不少國家和地區面臨人才荒。人才是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一座城市競爭力的保障。與香港定位相近的新加坡近月推出新工作簽證「頂級專才准證(Overseas Networks and Expertise Pass)」,以吸納各行業頂尖人才;一河之隔的深圳推出打破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人才評價現象的鵬城學者計劃及吸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孔雀計劃等,香港勢必要制定更全面高效的人才政策,才能在這場「搶人才」大戰中取勝。

主動出擊全球搶才

人才政策必須照顧到人才所需的方方面面。立法會商界(第一)議員林健鋒指出,香港要維持競爭力,就必須提供各種經濟政策及誘因,吸引人才及資金來港,建議特區政府檢視現行稅制,包括企業繳交的利得稅及個人繳交的薪俸稅等。

他表示,香港總商會多年來提倡引入「集團虧損寬免」及「本年虧損轉回」,特區政府宜積極考慮引入有關安排,鼓勵企業在香港投資,同時吸引外資將總部轉移至香港。

他又建議特區政府考慮設立「新經濟人才庫」,向從事金融科技、碳排放權交易等新經濟產業的境外人才,提供更大誘因來港發展,包括提供子女教育、住屋、醫療福利等完善配套和支援等,令他們放心在香港定居,從而推動有關產業在香港發展。

立法會金融界議員陳振英表示,特區政府可考慮進一步優化「輸入內地人才」及「優秀人才入境」等計劃,配合其他商界一直倡議的措施,例如推出「家庭遷居友善計劃」,讓其家人可同步移居香港,增加此類人才對香港的歸屬感。

他建議應研究較具體的策略,為發展中的行業專科人才,提供本港永久性居民享有的部分福利,例如已連續在港工作居住滿五年者,可豁免繳付「雙重印花稅」購買物業及享用公立醫院看病住院優惠等,以加大計劃吸引力,吸納更多非本地人才。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吳傑莊表示,特區政府應針對創科產業,提供更多稅務寬免及優惠政策,吸引海外及內地大中型企業落戶香港,從而帶動更多高端人才匯聚香港。同時,政府應為個別人才提供誘因,例如可以為他們提供住房津貼,或者住房的扣稅優惠,同時要全面考慮他們在港生活的需要,例如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為他們及家人提供與香港永久性居民同等的待遇。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培育金融人才

處境:複雜地緣政治

香港作為外向、細小和全開放型經濟體,受地緣政治和環球經濟影響較大。國際大格局與形勢異常複雜,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美國的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嚴重干擾到地區局勢穩定,更打擊了正常的經濟周期及發展形態。

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具備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而全球經濟重心由西向東移的趨勢明顯,香港的未來必須與國家發展藍圖相配合,才能釋放最大能量,形成最大競爭力。

抓緊國家發展機遇

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香港如何應對?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譚岳衡表示,香港作為聯通國家和世界的橋樑,金融經濟形勢受國際環境影響顯著,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優勢,關鍵在於要把握國家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抓緊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發展時機,提升香港在國家對內對外「雙循環」中所扮演的紐帶橋樑角色地位,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他建議香港應致力於提升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助力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要深化升級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就必須主動對接內地各級政府及政策性銀行,提升低風險人民幣債券的在港發售規模,鼓勵境外機構在港發行點心債、人民幣計價股票等,繼而逐步創設多樣化基於人民幣資產的風險管理工具,豐富人民幣金融產品種類。

譚岳衡強調,培育、吸引和留住金融人才是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一環,故特區政府應針對業界人才缺口較大的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領域,加強與高校、學術機構合作,擴大現有「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金融從業員金融科技培訓計劃」覆蓋人數,推出更多支持青年人才發展和行業技能提升的有針對性培訓,包括設立「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領袖計劃」、「金融科技領袖計劃」,從企業高管層面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和金融科技方面的轉型。

可於內地設保險售後中心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陳仲尼表示,國家近年來的發展愈來愈好,香港應抓緊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進一步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包括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與內地進一步探討深化現有的「互聯互通」機制,拓展新的投資管道,例如可考慮與前海合作,讓在香港註冊的基金進入前海,使這些基金可以在前海進行投資及募集資金。

在保險業方面,他認為香港的保險公司未來可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內地城市設立保險售後中心,提供跟進服務、更改保單、索取賠償等業務,從而吸引更多內地客戶在香港購買保險,增加營業額。

陳仲尼指出,綠色金融將會是未來金融發展的主要方向,特區政府須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及內地私人企業合作,鼓勵他們來香港發行綠色債券,將整個大灣區打造成為綠色金融中心,香港要利用好自身作為內地和國際的雙向管道,扮演好連接角色,引導國際資本逐漸流向大灣區綠色金融項目。

謀劃文創發展 打造「香港品牌」

處境:港文化產業發展滯後

香港一度對文化發展缺乏重視和系統規劃,文化人才欠缺「友好」的成長空間等,或許都導致了香港被人誤解成「文化沙漠」。但事實上,香港曾被譽為「東方荷里活」,中西文化薈萃,傳統與現代結合,具備鮮明而獨特的文化特色,香港文創產業根基深厚。

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的文化發展找到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帶來轉機,今屆特區政府亦致力將香港打造成「文化之都」。新格局下,香港正致力增強軟實力,打造更耀眼的「香港品牌」。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香港需要一個清晰的文化發展藍圖,建立完整的行業生態。圖為早前國慶文藝晚會的表演。(資料圖片)

新格局新思維新可能

如何重新搭建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提升香港競爭力?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表示,香港文化藝術發展過去沒有清晰的發展藍圖,香港要發展文化藝術,不僅從自身角度出發,更要從區域的定位和長遠投資的眼光去考量,相信一個清晰的文化發展藍圖有助建立完整的行業生態。

他建議政府成立高層次文化委員會,匯聚業界討論文化發展藍圖,讓特區政府認清香港自身優勢,針對性推廣軟實力,並推動業界數字化轉型,其中包括支持藝術科技的發展,更要有系列上下游產業配套等。

推動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和提升藝術欣賞水平至關重要,霍啟剛建議政府訂立人才培養和晉升的規劃,讓有志於此的年輕人在文化生態圈內找到出路和持續發展。

香港春天實驗劇團行政總監高志森表示,要將香港文化發展成產業,重點要靠好作品。這些作品要擲地有聲,能夠經得起時間洗禮,不斷優化,最後成為經典,才能繼續發展成為產業。

在開拓市場方面,他強調,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相當重要,通過全面合作,彼此取長補短,擦出不同火花,才能吸引觀眾,才有市場,業界才能健康發展。

香港文藝界人士施駿興表示,本地文藝界面對的老問題是表演場地不足,令小型藝團無法壯大成長。若要令香港的文化變成一項產業,以至成為「香港品牌」,就必須如培育樹苗般,首先要有良好的土壤,以及空氣及養分。

他認為,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擁有獨特的文化,其他地方難以仿效,應該加以善用,建議每區成立文體藝專員,盡量發揮區內的特色,再融入藝術元素舉辦文化、舞蹈表演等活動。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 記者:藍松山 鄭濬文)

更多閱讀:

(有片)首份施政報告封面顏色曝光 李家超:綠色代表希望、生命力

(有片)施政報告前瞻|解決地區「老大難」 行政改革是關鍵

(有片)施政報告前瞻|土地房屋困局點破解?粉嶺高球場能否成建屋突破口?

施政報告前瞻|「重學術、輕技術」礙職業教育發展 育才如何對症下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施政報告前瞻 | 鞏固傳統優勢 抓緊前進「新動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