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高校建築之旅|坐落在「棋盤格」上的理大

服務性的「圓筒」和「圓筒」之間的翼狀大樓。(大公報記者攝)

同香港大學一樣,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是另一所位於緊湊城市中的大學校園。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英國高等教育體系,大學(University)和理工學院(Polytechnic)作為兩大分支,理工學院主要提供應用科學的職業教育,選址於市區也方便職工、學生進修。

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上世紀30年代理大自其前身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建校於灣仔,之後不斷發展,1957年校址遷至紅磡灣至今。不同於港大依山勢自然起落的布局,理大所在的紅磡灣是填海之地,地勢平坦,整體性的規劃方案易於實現。

校園一角。(大公報記者攝)

因香港氣候之濕熱,整個校園的「首層」被抬高至七米的大平台,平台連接各棟主要教學樓,其間點綴各種綠化景致。平台下主要為機房、實驗室、車行道路和上下貨區,局部底層也會作為下沉庭院,成為平台上的學生活動空間的延伸,視覺上也使校園的空間感更為豐富。早期校園建築採用模塊單元式設計,由一系列高大的圓筒和圓筒之間的方形體塊構成,每一個圓筒體連接一至四棟教學樓,從而形成十分規整的方格形網絡。圓筒內主要布置有電梯、樓梯和衞生間等「服務空間」,而連接其間的教學空間則成為可自由靈活布局的「被服務空間」。

理大的校園規劃風格和理念明顯受到1960至70年代國際建築思潮的影響,是建築師路易·康的「服務」(Service)與「被服務」(Served)空間理念的本地化實踐成果。站在校園裏環顧四周,整齊劃一的紅磚筒體和體翼透出一股沉靜,細細看去,立面上的紅磚因維修、更換或是自身在歲月侵蝕下的演變略有不同而深淺不一,這是揉碎在裏面的時光的痕跡。

「服務與被服務」空間理念

另一個與校園整體規劃有關的有趣特色是理大的建築命名和導向系統(Pathfinding)。建築的核心圓筒以英文字母命名,圓筒和圓筒之間的大樓則以兩側圓筒的英文字母組合為名稱,除此之外,每棟樓也會加上捐款人的名字。後期新建的獨棟建築稱為「座」(Block),以單個英文字母命名。說完這套規則,想必多數人已暈頭轉向。單元式的規劃模式雖整體性強,且為後期擴建提供便利,卻同時也存在場所感(Identity)缺乏的問題。即使作為建築師,走進校園也會覺得彷彿落入一個偌大的棋盤,腦中難以形成一套明確的空間感知地圖。

迷失在空間中的中庭設計。(大公報記者攝)

於是,乾脆放鬆心情,任由自己「迷失」在這沉靜的校園。港鐵紅磡站的行人天橋直達理大校門,不多遠就似乎被紅磚建築團團圍住,不辨東西。在一塊指示牌前,赫然發現已身處校園中心地帶──孫志新紀念廣場,廣場上穿梭着連續的有蓋行人天橋,金屬冷色調的結構在透視中彷彿時光隧道,不知要把人引到什麼未知的天地。架空首層的教學樓同樣為學生提供了大片陰涼,抬頭望去,密布的白色井字樑形成極有韻律感的圖案,與圓筒交接處居然呈現出斜線,引起我的好奇,頭頂上的內部空間究竟是什麼樣的?

圖書館大樓頂部的擴建「玻璃盒子」。(大公報記者攝)

素混凝土的圓柱素雅莊嚴、一絲不苟,偶爾會有調皮的藤蔓植物從樹池裏不安分的冒出來,纏在柱頂,一片生機盎然。圓筒間的教學樓多採用水平線條設計而成,連續的窗體和牆體穿插而行,窗上緣的金屬遮陽構件讓平坦的立面多了分厚度。雖坐落在平地,設計師的匠心獨運也讓整個校園充滿高低錯落,位於不同高度的平台上又有各種精心設計的景觀及休息區,在「看」與「被看」中,人的活動融化在了一草一木中。途中,一座紅磚建築似乎略顯不同,像是戴着頂時髦的帽子,建築頂部是一條通透的玻璃體量,對稱的格局和體量的對比竟使我腦中浮現出英國的泰特美術館,兩個時間、空間不同的建築,在某一點上微妙聯結。

賽馬會創新樓設計吸睛

轉到校園一角才終於窺見已故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設計的賽馬會創新樓全貌,之前早已在紅磚樓間瞥見其局部,白色為主的色調與周邊建築形成強烈對比,好似天外來客般「降落」在校園的西北一隅,極具地標性的流線型設計風格十分吸睛。建築從入口處就與眾不同,素混凝土的牆體給人一種朴實、敦厚的感覺,穩穩支撐住上方肆意靈動的體量。進入建築後,為了一覽內部空間全貌,直接直梯來到頂層,一出電梯,不出所料,依舊是扎哈的設計語言,連續的自由折線和曲線流暢、優雅、富有張力,像是一場組織有序的「線之舞會」,紛繁而不雜亂,極具動感。位於兩側教學空間之間的連續樓梯作為每層的視覺中心,既起到聯繫垂直交通的作用,又結合中庭設計形成可供呼吸的開放空間。各層樓梯在平面上微微扭轉,走在每層之間都似秘境探索,百走不厭。主要的學生工作室、實驗室、活動空間、展覽空間都沿外側幕牆布置,不規則的空間形狀使每個空間都獨具特色,內部設有踏步和坡道用以連接不同高度的教學空間,趣味十足但實際使用中會稍顯不便。建築裏的走道四通八達,除了通行,也是學生們自由交流、展示的場所。

校園裏的風雨連廊。(大公報記者攝)

紅磚建築仍是視覺象徵

踏出創新樓,再見到古朴的紅磚建築又有了一層新的感受。在現今建築設計求新求異的時代,建築成了建築師標榜個人特色的工具,「普通」、「標準」似乎成了沒有個性的原罪。反觀上世紀的設計,受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功能為主,形式追隨功能,考慮使用者的體驗而設計出最為人性化的建築空間。至於外部立面設計,當地材料和建造方法的運用、和當地氣候自然環境相契合的設計思路等都有很多細部值得鑽研。除了空間維度,好的建築也會在時間維度有所考慮,無論是建築材料的自然演化、抑或是為未來的規劃留有餘地,都是作為一個要在城市裏屹立的「龐然大物」對其所處環境的謙卑回應。

儘管曲線流暢颯爽的白色建築性感、摩登,但心中掛念的仍是那個磚紅色的拙朴校園。坐落在歷史的棋盤上的理大校園,敦厚從容、小小的四方格裏自有其一番獨特乾坤。

香港理工大學校園雖然不似香港中文大學坐擁山海,也不似香港大學隨山勢起伏,卻因地處紅磡灣而盡享維港海景。21世紀初開始不斷修葺完善的紅磡海濱花園,成為理大的「後花園」。紅磡海濱花園的休息區伴着蔚藍的大海、天空和路邊翠綠的植被,熱帶風情一覽無餘。除了學生,周邊居民甚至遊人都會來此觀景打卡。

(來源:大公報 記者:殷楚紅)

更多閱讀:

高校建築之旅|走進「時光隧道」裏的港大

高校建築之旅丨中大的「粗獷」與「溫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高校建築之旅|坐落在「棋盤格」上的理大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