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高校建築之旅丨中大的「粗獷」與「溫柔」

疫情下外出旅行困難重重,於是我們轉而探索香港本地的城市風物。除了大大小小離島的山光水色,日日所見的城市和建築也蘊藏無限驚喜。百年來香港的飛速發展帶來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的激烈碰撞,在各處灑下燦爛的二十世紀文化遺產。

每每談及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中環的滙豐銀行總部或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總是第一時間浮現腦海,再細想又覺似乎再無其他。然而,隨着進一步的搜尋,一群戰後的現代主義建築逐漸浮出水面,不同於繁華鬧市的摩天大樓或是隨處可見的舊區唐樓,許多小型宗教建築、校園建築、工業建築隱匿於市井街頭,從建築風格、選材、色彩到結構形式無不體現出對現代主義思潮的本地實踐。

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群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其校園是粗野主義建築的集大成者,粗獷不加修飾的建築風格配上山水禪意,讓來客慨嘆「不枉此行」。1960年代,中大由建校前就存在的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合併而成,其中崇基學院位於馬料水的校址,即現今中大沙田校園的最初基礎。華人建築師司徒惠主持了中大的整體規劃和部分主要建築的設計,既保留了當時西方流行的粗野主義美學的粗重毛糙、誇張嚴肅,又因東方哲學和文化的影響而增添了些許沉穩含蓄、優雅謙和。

情景交融 物我同一

因山勢之高,校園內有巴士接駁,蜿蜒的山路連接起分布在幾個大台階上的建築群。位於山頂的新亞書院核心建築群以錢穆圖書館和合一亭連成的軸線為中心,兩側分別是人文館、誠明館和樂群樓。對稱的空間序列及尺度宜人的圍合予人舒適感。遠遠看見錢穆圖書館門前立着一塊小黑板,上面的粉筆字跡本以為是些稀鬆平常的通知公告,走近一看,怦然心動,上面認認真真抄寫的竟是後主李煜的一首《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往後退了幾步,這小小的黑板和主入口上方小小的棕色篆書「錢穆圖書館」相得益彰,一股綿柔而強勁的文人氣息油然而生。心中還未從這感動中抽離出來,正欲從圖書館和誠明樓之間穿過,一陣微風拂過滿樹的紫荊,洋紅的花瓣在空中搖曳盤旋,陽光從枝杈的間隙漏下來,空氣中的塵埃都依稀可見,好一個「林花謝了春紅」。不過不同於後主在暮春時節見此情景的傷春惜花和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我們看到的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憧憬與期盼。

臨海一側的合一亭面向開闊的吐露港,亭前黑磚飾面的平台上,一汪淺淺的池水像鏡子般倒映周圍的環境,和遠處湛藍的海水及更遠處蔚藍的天空連成一片。立在水池中央的大榕樹的枝杈以一道完美的弧線掠過水池,一叢叢的根鬚由上懸垂在水池上方,連同倒影,竟勾勒出一個完整的圓來,頓時讓本已水天一色的奇景又添禪意。所謂「天人合一」,既是儒家探討的人與天命的關係,也可以是道家探討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雖然合一亭是為紀念錢穆及其「天人合一論」的新儒學思想所建,眼前所見那無窮無盡的山水相接卻更體現出《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和審美意趣。

每個書院都好像是一個小小的社區,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築形象、空間圍合方式甚至氤氳着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獨特氣質。與新亞書院同為最早的三所創始書院之一的聯合書院,於二十世紀70年代統一規劃設計,具有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樸素、注重功能、舒展的橫向線條構成建築群的主要特色。同時受二十世紀60至70年代風靡全球的粗野主義風格的影響,外露的不修邊幅的混凝土結構及其毛糙、沉重、粗野的質感使得聯合書院建築群更自然、豪邁地匍匐於山體之上。

表達手法略有不同

湯若望宿舍的兩個側邊核心筒,由深灰的豎紋混凝土包裹而成,和主體建築的白色、輕盈形成巨大的視覺反差,極高、極粗糲的形象本應讓人敬畏或是疏離,細細看去,混凝土的一個個豎向凹槽中竟攀附着一條條細細密密的綠色植物,彎彎斜斜、纏綿繾綣,感覺一切又變得溫柔和煦起來。對面的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也是類似的風格,同樣的強調水平線條,表達手法又略有不同,上部三層混凝土退台與下部的白色建築體量在反差中微妙地協調,陽光在山牆上留下硬朗的投影,灰色退台邊緣連成一片的紅色小花旺盛地生長,一團天真活潑。另一側的胡忠圖書館,水平延伸的三層樓板和高聳豎直的混凝土水塔構成絕佳的視覺平衡。沿台階上行轉入圖書館另一側,一片綠草如茵的開放場地豁然闖入視野,淺綠的草地、深墨綠的松樹、翠綠的灌木叢、橙黃的不知名的樹,生機盎然,目之所及盡是絕美的秋日油畫。

山腰處的「百萬大道」(又稱林蔭大道)則像中大的「形象代言人」,四周的建築物如同變數中的常數,無論校園擴建的浪潮如何洶湧,中間這條「百萬大道」巋然不動。圍合「百萬大道」這一開闊廣場的中國文化研究所、科學館、大學圖書館和行政樓等都出自最早校園規劃師之手,建築立面以硬朗的線條和幾何形為主,不施粉黛、沉靜質朴,和山頂的聯合書院、新亞書院渾然一體。

展建築結構之張力

環抱山腳未圓湖的崇基學院更是中大校園的元老級「人物」。學院的主要建築都圍繞未圓湖分布,未圓湖的名字又與學院校訓「止於至善」相呼應。湖本身未圓而帶若干彎角,而人生世事又何嘗能得圓滿,只可努力不懈、力臻至善。湖水平靜如鏡,連排的落羽松葉紅似火,影綽其間的白色建築便是另一粗野主義建築的代表作──眾志堂。三角形的建築形象在一眾方盒子中獨樹一幟,內部空間和外部形象保持高度一致,利落的屋脊線直穿建築,兩側高窗均勻地灑下柔和的漫射光,木質的內部裝修像是給冰冷的粗野主義建築披上溫暖的棉衣,營造出適合學生活動中心功能的熱鬧氛圍。三角形兩側出挑的夾層空間在首層形成線性的半室外活動空間,木色的地板搭配連續的灰色結構像是一條時空隧道,整個建築都動感十足起來。

與其說中大建立在山上,不如說正是這山山水水成就了如今的校園。儘管校園裏遍布「粗野」的粗野主義建築,這裏的每一滴水、每一株綠草、每一朵小花、每一縷陽光卻早已溫柔了一切。

中大科學館的走廊。(來源:大公報)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成立於1954年,最初位於九龍農圃道(即新亞書院原址)。1973年遷入香港中文大學,並以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命名。

該圖書館的設計,仿效美國肯塔基州碧理亞學院圖書館。館內除了設有居高臨下的閣樓外,亦展出訪問藝術家及藝術系師生作品,是其特色之一。圖書館內所藏書籍,主要為中國語言及文學、日本語言及文學和藝術類別。這些藏書有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日本研究學系及藝術系的教學及研究工作。該圖書館特藏包括錢穆特藏、新亞書院特藏、香港本地藝術特藏及藝術資料等。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高校建築之旅丨中大的「粗獷」與「溫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