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疫下網購老千猖狂 防騙貼士請謹記

社交平台的部分賣貨專頁,開戶人身份可疑,難以追查。 警方圖片

騙案井噴式升逾兩倍 市民誤信社交平台易查身份輕率付款

香港持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年多,網購生活和抗疫物資已進入每一個家庭,但網購騙案或投訴數字也如井噴式爆升,警方日前公布,去年共有6,120宗網購騙案,涉款7,150萬元。警方分析指,市民在網購上存在兩大誤區,以為社交平台和電子支付平台的用戶身份認證有跡可查,可以安心使用。但其實並不「穩陣」,因絕大部分社交平台不會驗證用戶真實身份,而不同儲值支付工具認證用戶身份的標準也參差不齊,單是去年第四季近2,000宗網購騙案中,逾75%發生在社交平台,64%個案涉騙徒利用「轉數快」收取騙款,一旦騙徒拿錢不交貨再「隱身」,市民錢貨兩失。警方提醒,網購謹記要保留交易詳情及截圖等作紀錄,以助警方追查騙徒下落。

警方統計的科技罪案整體數字顯示,2020年共有12,916宗及涉款29.6億元,2021年共有16,159宗及涉款30.23億元,而網上購物騙案是重災區,由2017年1,663宗急升至去年6,120宗,損失由2,970萬元上升至7,150萬元,佔全年科技罪案整體數字近四成。其中疫情發生後的兩年,數字飆升明顯,這和市民改用網購生活物資及抗疫物資的趨勢有關。

其中2020年網購騙案有6,678宗,較2019年上升超過兩倍,損失亦高達1.22億元,去年則有6,120宗網購騙案,涉款7,150萬元。

警方網罪調查科和消委會拆解網購騙案。左起為總督察葉卓譽、警司范俊業及消委會首席主任何應富。 警方圖片

騙徒網上開商品專頁低價招徠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范俊業表示,現時網購騙案最常見的手法和模式,是騙徒通常假扮賣家,在社交平台、討論區或二手買賣網站貼文或開設專頁出售商品,商品價錢一般比市價低。騙徒或會以限購及減價等作招徠吸引買家。騙徒透過銀行轉賬、轉數快或儲值支付工具收取貨款後,便會失去聯絡或封鎖買方賬戶。去年騙徒主要以假裝售賣時令物品如手機、電子產品、海鮮、凍肉、水果、門票等去行騙,今年2月警方曾接獲少量出售新冠快速測試劑、退燒藥等物品的案件。最近有關抗疫物品的供應恢復正常之後,騙徒開始轉攻零食、飲品和電器。

警方統計分析後發現,2021年第四季1,985宗網購騙案,有超過75% 的網購騙案是發生在社交平台,其中在Facebook佔71%,在Instagram 佔4%,亦有16% 個案發生在二手買賣網站,包括Carousell,其他平台則佔9%。由於絕大部分社交平台不會驗證用戶的真實身份,用戶很容易便能開設專頁和賣廣告,因此有騙徒透過社交平台進行詐騙。雖然大部分社交平台設有檢舉功能,接受用戶投訴有問題的內容及專頁,但由用戶向平台作出舉報,直至完成審查的過程需時,在詐騙專頁及賬戶未被移除之前,已經有不少用戶受騙。

另外,騙徒可以不斷更改專頁或賬戶名稱來掩人耳目,有些平台例如Instagram和 Telegram容許用戶隨意更改賬戶名稱而不留痕跡,騙徒亦可選擇設定不公開其賬戶ID,令市民較難察覺有關專頁或帳戶有問題, 騙徒行騙後可隨時改名並重施故伎。

去年近64%經「轉數快」收騙款

至於涉及網購騙案的第二大特點,就是涉案支付方式。數字顯示,2021年第四季有接近64%(1,268宗)個案,騙徒是利用「轉數快」系統收取騙款,另外16%個案(316宗)是直接經儲值支付工具收取騙款,當中包括海外和本地銀行戶口或遊戲點數卡等。

警方指出,有市民以為使用實名登記的「轉數快」系統轉賬風險極低。然而,「轉數快」只是聯繫銀行與儲值支付工具(SVF)的金融基建,具體認證用戶身份的標準各有不同,視乎個別參與銀行和機構的決定。 除香港身份證外,有部分儲值支付工具接受用戶透過其他身份證明文件(如澳門身份證、內地護照等)驗證身份,從而連接「轉數快」系統。 騙徒透過特定快速支付工具收取騙款後,便能隨即轉賬至一些境外電子錢包,從而在境外套現或消費,騙款一旦流出香港境外,警方追查騙款去向的難度大大增加。

去年警方進行四次代號「鐵將」的行動,共破獲1,155宗網購騙案拘捕223人,涉款700萬元。但疫情仍然持續,網購騙案仍不斷發生。

警方提醍市民留意網購案的特點,並加以防範,如懷疑遇騙,建議要保留有關交易詳情,包括將網址、對話內容、付款及過數等截圖作紀錄,有助警方追查騙徒下落。此外,市民亦可登入網罪科的「守網者」平台了解防騙貼士及「高危貨品排行榜」,獲取最新網購陷阱情報。

上當者九成「熟電腦」 三成高學歷

警方網罪科於今年1月初在街頭訪問659名有網購的市民,當中83人表示曾於網購時被騙,佔整體受訪者近13%。在受騙者中,79人認為自己對資訊科技有一定程度或非常有認識,佔受騙被訪者95%,其中有30人是報稱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警方指出,網購騙案防不勝防,也可能因不少市民高估自己辨別網購陷阱的能力。

受騙不報案者非少數

網罪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葉卓譽表示,在曾被騙的受訪者中,47人在社交平台被騙、23人在二手買賣平台被騙,但當中只有16人曾報警。受騙市民選擇不報警的原因,有47人因為損失金額少、15人覺得麻煩。故此,警方相信實際發生的網購騙案數字,或遠高於已報案的數字。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市民普遍認為,大型網上商店一般設有較完善的退款及換貨等售後服務,以及較詳細條款和細則,因此能予以消費者較佳保障。而部分個人買賣平台,則設有用戶驗證功能,平台用戶也能查閱賣方的評級紀錄,以作風險評估。

以1分(完全沒有保障)至5分(保障非常足夠)作評分,659名受訪者的平均評分如下:大型網上商店有3.56分,個人買賣平台有3.05分,而社交平台則有2.98分。受訪者普遍認為,社交平台給予買家的保障只屬一般,因為社交平台對用戶開設賬户、設立專頁、刊登廣告的政策寬鬆程度不一。

 精明網購小貼士

認清交易對象 核實網購背景:

i)留意網站或專頁的在港營商地址、公司電話及聯絡電郵是否完整有效

ii)小心只有流動電話號碼或僅以信息聯絡的網站或專頁

避免貨款入個人戶口:

i)貨款存入個人賬戶或經派遞公司代收,一旦發生爭拗難追討

若選「貨到付款」必須先驗貨才付款:

i)如收貨時不容許驗貨,消費者須慎重考慮是否收貨及付款

以信用卡付款較穩妥 定時查閱交易紀錄:

i)若付款後收不到貨品,可嘗試要求發卡機構向收款機構提出退款申索,或要求付款平台跟進

記下求助熱線 有需要時即電:

香港警方防騙易熱線:18222

香港海關舉報熱線:2545 6182

消委會消費投訴熱線:2929 2222

(來源: 香港文匯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疫下網購老千猖狂 防騙貼士請謹記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