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信息戰眼花繚亂 如「看不見的戰場」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衝突持續,在正面戰場幕後的「信息戰」也愈演愈烈。這些真偽難辨又互相矛盾的信息背後,正是互聯網時代國家之間的全新博弈方式。網絡安全專家指出,現代信息戰專業性極強,操縱得當便可充分調動民眾情緒甚至操控輿論,增加影響力左右戰局,屬於「看不見的戰場」。身處其中的民眾需要綜合了解多方資訊、客觀分辨不同敘述,從而對時局擁有理性的認知。

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各方信息戰手段層出不窮。不論是俄羅斯總統普京關於俄烏歷史的長篇講話,還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連日的公開演說,都旨在利用話語施壓,衝擊對方民眾以至決策者心理防線。雙方亦透過互相展示戰果、聚焦平民遭遇、渲染國際社會支持等方式,試圖否定對方作戰能力或訴求合理性,製造對己方有利的輿論導向。

洛杉磯街頭貼有支持烏克蘭的海報(法新社)

輿論焦點無常 易混淆視聽

為實現自身目的,信息戰各方也會不時推出真實性存疑的信息,隨着衝突規模擴大,身處其中的民眾受到潛在的偏見影響,很容易出現理解誤差。在日前流傳的一段影片中,一名烏克蘭男子在前線一面抽煙,一面神色平靜地帶走一枚未引爆的地雷,便在社媒上引發兩極反應:支持者眼中是積極抗敵、「英勇無畏」的表現,在反對者看來卻是極具威脅、隨時會引發爆炸的「災難先兆」。

關注網絡虛假信息的華盛頓大學公眾資訊中心研究員考爾菲爾德分析稱,網絡時代社交媒體發達、信息快速更新的特性,讓輿論焦點難以長期集中,「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烏克蘭現狀,但民眾的關注度變化無常,隨時會有更多消息乘虛而入,以期混淆視聽。」數據監控工具「CrowdTangle」研發者西爾弗曼也指出,作為無法充分了解衝突規模和後續走向的普通民眾,判斷任何透過網絡接收的信息時,都要非常謹慎。

西方禁俄媒降信息透明度

擁有輿論主導權的西方國家在今次衝突期間,還透過關閉俄羅斯傳媒發放信息渠道、針對性封鎖俄國用戶等方式,強化信息戰宣傳效果。不過西爾弗曼認為,利用類似手段讓一方「噤聲」卻會影響信息透明度,還可能加劇日後研究衝突始末時收集資料的難度,「未來的研究者要如何理解衝突升級的經過?若沒有對應資料以供分析,又如何判斷對方的實際宣傳效果?」

《大西洋月刊》專欄作家瓦爾澤指出,信息戰期間消息混雜,有時透過某一渠道「認證」的資訊,透過另一渠道便有被「推翻」可能。頻繁接收資訊的民眾極易受簡單敘述方式影響,對「事實」過早作出判斷,但任何一方認為可信的說法,在立場、社會背景、消息來源完全不同的他人眼中,或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網絡安全專家汪曉風也表示,現代信息戰有充分的心理學、傳播學和技術手段支持,讓關注信息的民眾很容易成為網絡心理戰的目標受眾,「大家不妨透過更多渠道分析特定事件,包括參考衝突雙方的不同表述。對於沒有明確出處的信息,可以保持適當質疑,多個信息綜合分析,亦有助加強辨別能力。」

西方信息戰「套路多」

「禁言」俄媒 建資訊壁壘

西方國家經常封殺對手國家的媒體,以及與自己不一致的媒體,從而製造資訊壁壘。

事例:歐盟2月27日宣布封殺俄媒,包括今日俄羅斯電視台、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及其轄下機構。美國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及主要社交平台Facebook等也先後宣布跟隨「封殺令」。

文字遊戲 概念模糊又雙標

西方媒體擅長在看似不經意的報道中,把評判價值灌輸到詞語中,時常出現雙重標準,又或模糊概念,以此影響受眾認知。

事例:美媒極度警惕他國的極右分子,常常冠上「新納粹主義」標籤,但對待烏克蘭極右民兵組織「亞速營」時,卻尊稱他們為「最勇猛的戰士」。

美軍軍事行動造成的「平民傷亡」,在美媒報道中就變成「附帶損害」。

移花接木 以假亂真

西方媒體通過改編、歪曲事實,塑造虛假敘事來引導輿論。

事例:俄烏爆發衝突後,網絡流傳一名烏克蘭父親與女兒道別畫面,媒體爭相報道女孩是在俄軍攻打烏克蘭後,被送走逃避俄軍。事實卻是,片段是在俄軍啟動軍事行動前拍攝,片中主角則是頓巴斯地區一對父女,小女孩更是被送往俄羅斯避難,而非逃避俄軍。

Deepfake技術 「假澤連斯基」勸烏人投降

俄烏衝突出現的信息戰中,也有近年興起的「Deepfake」(深度偽造)技術蹤跡,網上近日流傳一段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勸告烏國民眾「投降」的影片,便相信是利用該技術合成。網絡專家指出,網上充斥這些以假亂真的影片,民眾需留意各方資訊,細心加以辨別。

「Deepfake」屬人工智能(AI)技術,通常是通過運作電腦算法錄製兩個人的影像訊號,分析其中相似部分,再交互輸出訊號造成「變臉」效果。該技術不但能偽造影片,還可製成虛假音頻或相片,通過網絡傳播達到宣傳效果。

不過仔細觀察此類影片,便不難找出其中破綻,例如澤連斯基勸降影片中,可發現偽造人像頭部比例較大,姿勢並不自然,面部光線與背景色調也有差距。影片中的澤連斯基語速較慢,音調也較低沉。

澤連斯基親身拍片反駁

針對「Deepfake」也有應對方法,影片主角可透過社媒,迅速向信任自己的受眾發聲。澤連斯基本人便在勸降影片流傳後不久親身發布影片反駁,堅稱在獲勝前絕不投降,更呼籲俄軍「放下武器回家」。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數據取證負責人卡文指出,全球各地信息來源不同,輿論風向有別,信息戰不可能輕易分出勝負。在歐美主導的社交平台中,多數俄國傳媒被封鎖「噤聲」,傾向烏方信息便更容易營造「撐烏」輿論優勢。不過在非洲及拉美等地區,俄方傳媒能繼續傳遞資訊,發揮宣傳作用。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工程與信息學院研究員克勞則認為,公開來源是信息戰中的重要力量。這些資料多從事發現場直接取材,由獨立調查機構核查事實並允許公開訪問,「這些資料可協助政府高層制訂戰略,也能幫助民眾更好了解相關情況。」

烏政府宣揚假英雄 國內提士氣國外爭支持

烏俄衝突期間,社交媒體上曾湧現大量關於烏國士兵抗俄的故事,部分更是烏克蘭政府親自宣揚,吸引大批網民轉載。然而相關影片和照片陸續被發現造假,惹來網民批評。信息戰專家認為,烏方為了在輿論上奪取優勢,明顯利用未經證實資訊甚至偽造資訊,在社交媒體營造「挺烏」氛圍,試圖提振國內士氣,並在國外爭取輿論支持。

「基輔之鬼」引爆網絡流量

戰情假資訊中,較著名的是「基輔之鬼」(Ghost of Kyiv)和「蛇島13烈士」,前者講述烏克蘭王牌飛行員憑一人之力擊落10多架俄國戰機。烏國政府曾在社媒轉發影片,「確認」基輔之鬼的真實性,令「基輔之鬼」引爆網絡流量,相關影片觀看次數達930萬次,多達7.17億人從不同Facebook粉絲群追蹤「基輔之鬼」,TikToK標註「#ghostofkyiv」的影片點閱更破2億。

但不久後媒體發現,儘管當時有俄國戰機被擊落,但沒有任何報道或資訊指向該些戰機均是由同一人擊落。事實查核網站Snopes其後更發現所謂「基輔之鬼」的戰鬥畫面,其實是電子遊戲《數位戰鬥模擬世界》的遊戲片段,影片中的飛行員照片則是出自2019年烏克蘭國防部一則Twitter帖文。

俄兵最後短訊牽動情緒

《紐時》認為,烏方的網絡宣傳聚焦在虛構戰爭英雄和烈士,紐約大學信息戰專家埃德爾森形容烏方發動的屬於「典型政治宣傳」,亦即發放有利自身的資訊鞏固輿論支持。多位專家異口同聲指出,烏方的政治宣傳是其作戰計劃重要部分,透過塑造「俄軍殘暴、烏國英勇」的形象,將事件由兩國衝突提升至意識形態之爭,有利爭取國際支持。

談及烏方曾發布「陣亡俄兵的最後短訊」,歷史學家加納稱,姑勿論故事真實與否,其宣傳內容能掀起俄兵父母擔憂兒女的情緒。他表示,烏方使用的宣傳伎倆並非新事物,目的是令俄人轉移視線,由關注戰爭轉為關心士兵性命。華府智庫「新美國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辛格說,「資訊戰的成敗在於讓受眾既能接收消息也能追隨『參戰』,若不維繫所作所為的正當性,烏克蘭就必敗無疑。」

黑客組「志願網軍」攻俄 專家憂玩出禍

俄烏衝突幕後的信息戰不斷升級,烏克蘭當局估計約有40萬名來自各國的黑客主動加入「志願網軍」,展開對俄網絡攻擊。網絡安全專家警告稱,這種毫無組織的網絡攻擊,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反對情緒和危險後果。

不少黑客組織近期都加入對俄網攻,黑客組織「匿名者」便聲稱其行動擾亂俄羅斯新聞和娛樂頻道,播放大量俄烏衝突畫面。網絡安全服務公司「Rapid7」公共事務副總裁、英國政府網絡安全顧問埃利斯據此指出,黑客入侵俄國日常節目,試圖將戰爭圖像強加給民眾,反會引發負面情緒,「俄國民眾會意識到這就是敵對一方的行為,認為他們無權這樣做。」

埃利斯表示,在混亂的網絡攻擊背後,黑客並未全面掌握各項信息,也沒有意識到自身所為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包括可能殃及醫療系統,對民眾帶來極大影響。

(來源:香港文匯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俄烏信息戰眼花繚亂 如「看不見的戰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