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智滙
要培育具有教養、學養、修養的人,學養是學校的責任,而教養則是家庭的責任。因此,社會上不同團體會舉辦林林總總的家長教育課程。有別於學校教育之正規課程,香港在這學年前沒有完整的家長教育指引或框架,而教育局剛編訂的家長教育課程架構,主要涵蓋學前學習階段。因此,大眾對於家長教育該如何推行眾說紛紜。筆者認為要使家長教育更到位,課程應該使家長更了解孩子,同時使家長更認識自己。
現時,大多家長教育課程都建基於發展心理學的學理基礎,旨在協助家長了解兒童及青少年之身心理發展。其中,不少家長教育課程會向家長介紹心理學家艾歷·艾力遜所描述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讓家長明白人的不同發展階段都面對不同社會心理危機及中心任務,如能克服危機及達成任務,將對其心理發展有正面影響,反之亦然。若家長更了解子女所面對的挑戰,並助其克服該困難,將有助其心理發展。比方說,小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家長可提升子女做完一件小事的成就感,以此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除了探討兒童及青少年身心理發展外,很多家長教育課程還會闡述不同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家長教養方式可分成四類。專制型家長常用粗暴態度逼使子女服從;溺愛型家長無限滿足子女欲望;忽視型家長採用放任之態度管教。有別於上述三種教養方式,學者多向家長提倡恩威式教養。家長為子女提出合理要求的同時,也應盡力回應子女需要,才能促進親子關係。筆者認為這些發展心理學理論是家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是,全面有效的家長教育課程不該止步於此,而應以輔導、自我探索為主線,以協助家長面對並整理人生故事為目標。良好的親子關係,除了建基於家長對子女的認識和有效的教養方式外,還需要良性親子溝通和互動,而親子相處在乎坦誠。若家長不完全了解自己內心所想,便很難與子女坦誠溝通,故家長教育的另一重點應在於家長的自我認識。在輔導員的引導下,家長能有系統地回顧自己的過去,整理人生故事後,家長能與孩子分享自己成長路上的具體經歷,如人生的各個重要時刻、過去的自己如何面對挫敗及人生路上的各種抉擇等。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家長是孩子人生導師不二之選,他們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對孩子而言也是最真實的教材,助其盡情發揮,主導自己人生。
(本文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理事)
註:本文為獨家刊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