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融入國家大局 香港文化藝術煥新顏

文/陳錦雲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在國安法和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的雙重保障下,香港迎來良好局面,對正在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香港充滿信心。在施政報告中,「文化」被多次提起,未來香港將打造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令人振奮。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對未來把香港打造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作了頂層設計的。一是目標明確、定位清晰,以國家「十四五規劃」為依據,充分發揮香港的優勢,香港未來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可期可見的。二是策略具體、優勢整合。施政報告中對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歸納起來有三大策略。首先設立文化體育與旅遊局,賦予特區政府文化領導和統籌的職能,從更高層面整合優質資源,提升香港文化產業和文化交流層次。其次利用香港自身特點。香港以文化多元著稱,有實力完善和優化多元文化空間。同時中華文化是香港文化的基石,也是香港文化最大魅力所在,在多元文化空間中繼續挖掘和凸顯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發展歷程中的作用和意義大有可為。最後建設文化新地標,既能極大地增強香港文化藝術的辨識度,又為香港真正成為中外交流的主要舞台提供保障。

香港的傳統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地方文化色彩也很濃重,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將煥發出新的面貌。筆者認為在發展和促進文化藝術建設中,有幾個方面可以研究推進:

第一是加快香港與內地的人才培養和交流。香港高校可以與大灣區或者與其他內地城市的高校合作文化人才聯合培養,包括文化管理和創作人才、粵劇人才、電影製作人才等,培養兼具熟悉中西方文化的產業人才。

第二是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和回歸。可由政府主導,利用傳統節日等,舉辦大型的傳統文化活動。

第三是加大宣傳。藉助各項重大國際性和區域性大型活動和展會,建立和強化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和形象,更多地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作為香港新時代文化的表現形式。香港與廣東、澳門承辦的2025年全運會也是很好的建設香港文化交流中心的機會。

第四是把中華傳統文化與城市建設、生活社區改造相結合,浸潤其中,城市、社區環境更和諧、更有中國味道。

第五是把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可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結合新科技或開設多樣的課程讓青少年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價值認同度。

香港在融入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大局中,充分發揮傳統中華文化底蘊和創新科技手段,加上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國際優勢,有條件為繁榮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方面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為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創辦人兼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融入國家大局 香港文化藝術煥新顏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