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勇飛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繼去年國慶日走進社區探望劏房居民後,今年在國慶前夕再次深入基層,並先後走訪慰問了香港漁民、創業青年、受惠社區醫療居民、臨街小商舖和「籠屋」住戶。中聯辦主任連續兩年帶領有關人員走入全港十八社區,此舉正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
駱惠寧主任昨天深入基層期間強調「我來香港一年半多,看過劏房、到過屋邨、去過小企業、小商舖,今天上了漁船,很有收穫,以後還會去更多基層社區」。由此可以預視,以駱主任為首的中聯辦,日後落區只會多不會少,更會成為常態化,讓香港市民更了解中聯辦,同時也讓中聯辦人員更了解香港。
與此同時,從駱惠寧主任選取探望香港漁民、創業青年、受惠社區醫療居民、臨街小商舖和「籠屋」住戶來看,既有做小生意的基層市民、看病的長者,也有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市民,更有創業的青年,釋出的訊號正是中央關切香港普通黎民百姓,也關心青年發展前景。駱惠寧主任這一天的探訪便囊括了大多數範圍的群眾,而這正是群眾路線。
何謂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所以,中國共產黨員要經常深入基層、走入基層、走進基層。《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總結出的重要政治經驗,刻在黨章上並要求黨員牢牢記住。
香港回歸24年以來,歷經四位特首,多位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幾十位各政策局局長、近百位各政策局常任秘書長、副秘書長、助理秘書長及幾十位政務主任等,這些高薪厚祿的大官,多年以來也常把深入基層、走進基層的詞語掛在嘴邊,但總是缺乏行動。當然,當中也有個別問責高官是真的放在心中、記在腦中,有時也會付諸實行,但礙於政治氣候問題、公務員系統阻力大、泛民粹主義等諸多問題,沒能把群眾路線發揮好。總的來說,特區政府高官缺乏走進基層,正好是毛澤東主席提過「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的反面教材。
站在民眾之上的官員,永遠不知民間疾苦。特區政府高官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特區政府高官不深入基層、走入基層、走進基層,即不了解民生,難怪製訂和實施的公共政策在過去24年都這麽「離地」。
這裏再跟讀者說一個中國共產黨著名的古田會議的故事。1929年7月,古田會議召開前5個月,在一座封建時代用於供奉文昌帝君的閣樓裡,召開了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原定於7月11日開幕,60餘名與會代表陸續前來,會議卻突然被推遲到7月20日。原因是時任紅四軍前委委員的毛澤東與部分代表交談後,發現他們對整個閩西的革命形勢、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等狀況還缺乏全面了解。於是,毛澤東向中共閩西臨時特委書記鄧子恢建議:「還是先讓代表花點時間搞調查,以便將來為大會制定出切合實際情況的路線和方針政策」。
自此以後,毛澤東提出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成為他的著名論斷。本文引用中國共產黨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實則是茲證和比較特區政府高官的過往政績。難怪香港特區高官做事總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原來一切皆因港官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