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持續反覆,不少市民減少外出,網上購物已逐漸成為新的消費模式。消費者委員會首次實試5間網上超市的服務,今日(15日)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由網站選購的方便程度、送貨物流安排,以至貨品送抵時的狀態質素參差、錯漏百出。超市提供的網購程式繁瑣,消費者最差的情況下要花1整天才能完成整個訂購程序;絕大部分測試均發現冷藏食品在送抵時溫度偏高,食材送到時已破爛變壞、不宜食用等。
消委會以一般消費者身份於5間網上超市(HKTVmall、惠康、百佳、city'super及big big shop)購買新鮮、急凍和預先包裝食品以及日用品,評審各網上超市的使用方便程度、送貨安排以及貨品的質素,然後再就每個項目的實試體驗評分。其中在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旗下的「Big Big Shop」5次實測發現,超市到貨前通知安排混亂,其中一次在落單經過26日才送到,有3張訂單的貨品更沒有送出,認為送貨安排有必要改善。消委會又發現,「city'super」有最多新鮮和冷藏食品送達時溫度在8度以上,至於「Big Big Shop」的豬肉腸送抵時達13.7度、「惠康」的冰鮮豬扒送抵時更達19.3度。
消委會敦促商戶嚴格遵守食環署的《食物衞生守則》,運送有潛在危害的食物時,必須確保食物在4度或以下保存,需冷藏的食物必須由裝有冷凍設備的車輛運送,運送過程也要保持冷藏狀態。消委會提醒,消費者若訂購了冷藏或易變壞的食品,一旦家中沒有人收貨,應及早通知商戶勿讓送貨員將該等食物擺放在門外或大廈管理處等沒有冷藏設備的地方,以免構成食安風險。
就消委會測試結果,「超市價格關注組」召集人、民建聯副秘書長顏汶羽回應指,消委會的調查反映,市民除了要格價外,服務及食材運送安全也是重要考慮因素。顏汶羽呼籲,相關超市在運送過程中,必須確保食材的質素,若發現沒有人收貨時,不應只放低食材了事,而更好的做法是送貨前先致電客人,確保有人在家中;如市民發現食材狀況不理想,必須要求超市退貨,或向食環署作出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