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份發現首宗輸入確診個案至今,香港「戰疫」已歷時220餘天。期間港府推出多項抗疫措施,市民亦積極響應。而中央對香港更是關懷備至,在本港第三輪疫情爆發之後,當機立斷,除了派出核酸檢測支援隊援港,還協助本港建設方艙醫院,為香港贏得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打下強心針,本港抗疫勝利在望。(中新社資料圖片)
1月21日,一名由武漢經高鐵來港的39歲男子,在西九龍高鐵站入境時,被檢測人員發現體溫偏高,即時送院。隨後經新冠病毒快速測試初步呈陽性反應,該男子由伊利沙伯醫院轉往瑪嘉烈醫院,成為本港首宗確診患者。(點新聞資料圖片)
1月23日,政府啟用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作為隔離中心,隔離兩名跟確診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士。(法新社資料圖片)
1月28日,政府召開記者會公布7項防疫措施,包括大幅減少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員流動、協助在湖北的香港居民等,嚴控疫情擴散。(政府新聞處圖片)
為配合特區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由1月30日起,來往香港及內地的高速鐵路列車服務暫停,西九龍站暫時關閉。(點新聞資料圖片)
抗疫當前,泛暴工會「醫管局員工陣線」卻曾於今年2月初煽動全港醫護罷工,不惜犧牲病人的利益,阻擾全港的抗疫工作。(點新聞資料圖片)
2月5日早上,曾經接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郵輪「世界夢號」抵達啟德碼頭。等候在岸的衞生署人員立即為旅客檢疫,所有人未經許可不准下船,眾多醫護人員及救護車到場候命。(中通社資料圖片)
2月4日凌晨零時,羅湖口岸落閘封關。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港府決定自2月4日起,暫時關閉部分出入境口岸。(點新聞記者攝)
2月8日零時起,香港正式實施所有由內地入境香港人士,或14日內到訪過內地人士,入境後需接受強制檢疫14日。(點新聞資料圖片)
2月11日,香港確診病例增至42宗,一住宅樓數十戶居民撤離。(中新社資料圖片)
2月13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暫時未有減退跡象,全港學校延長停課,不早於3月16日復課。(中通社資料圖片)
2月19日,在「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香港居民預計20日搭乘港府包機返港,並入住新界駿洋邨檢疫中心作14天強制檢疫。圖為即將用作檢疫的駿洋邨進行最後的施工。(點新聞資料圖片)
3月4日,接載滯留湖北港人返港的首班包機抵達香港國際機場後,乘客下機登上專車前往隔離地點。(新華社資料圖片)
3月8日,香港國際機場健康申報措施由內地抵港航班擴展至所有抵港航班。(中新社資料圖片)
3月21日,教育局宣布,今年中學文憑試(DSE)延至4月24日開考,7月22日放榜。(點新聞資料圖片)
3月25日起,政府禁止所有非香港居民從海外國家或地區乘搭飛機抵港入境;不准在過去14天曾經到過任何海外國家或地區的非香港居民從內地、澳門和台灣入境香港;停止香港國際機場一切轉機服務;及要求所有從澳門和台灣入境香港的人士(不論是否香港居民)接受強制檢疫。(中通社資料圖片)
3月28日傍晚6時起,餐飲業須遵守六項防疫的營運要求,而六類場所(遊戲機中心、浴室、健身中心、遊樂場所、公眾娛樂場所、供租用舉行社交聚會的處所)須關閉;3月29日零時起禁止多於4人在公眾地方的群組聚集。(中新社資料圖片)
4月12日,「歌神」許冠傑在尖沙咀海港城舉行網上免費演唱會,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社交平台呼籲市民安坐家中欣賞阿Sam的網上演唱會,同心抗疫。(中新社資料圖片)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4月18日通過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有關撥款,該項撥款超過1300億元,包括推出800億元「保就業」計劃。(中通社資料圖片)
5月5日,政府公布六項增加口罩供應的措施,包括向全港市民每人派發一個「銅芯抗疫」可重用口罩和每戶派發10個一次性口罩。圖為特首林鄭月娥赴工廠視察銅芯口罩生產情況。(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6月4日,沙田瀝源邨祿泉樓先後有6人確診,政府組織祿泉樓10及12號住戶撤離。(點新聞資料圖片)
為協助市民抗疫,政府決定全民派發一萬元。6月12日,全民派發一萬元計劃首日接受登記。(點新聞資料圖片)
7月6日早上,爆發社區感染的坪石邨玉石樓,居民排隊領取深喉樣本檢測樽和醫用口罩等。(點新聞資料圖片)
7月12日,攬炒派搞「初選」,令人群大量聚集,大大增加疫情傳播風險,或成為本港第三波疫情爆發的源頭。(點新聞資料圖片)
8月1日,亞博館一號展覽廳的社區治療中心啟用,提供大約500張病床,接收18至60歲、臨床情況穩定的確診病人。(點新聞資料圖片)
8月2日,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7名先遣隊員抵港開展工作。(點新聞資料圖片)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9月1日正式開展,特區政府在全港各區設置了141個社區檢測中心。圖為9月4日士美非路體育館檢測中心,市民正井然有序參見檢測。(新華社資料圖片)
9月6日,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成員陸續抵港,為香港控制第三波疫情帶來滿滿信心。(新華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