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點新聞

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上一条
下一条

評論

講真D|垃圾收費不能決而不行

面對各界的強烈質疑,當局表明將於5月27日在立法會交代先行先試計劃的中期檢討,然後再就垃圾收費的路徑作出決定。言下之意,能否於8月1日開徵,仍存有相當變數。當局如斯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後垃圾收費,固然與政策有諸多疑點及社會諸多反對聲音有直接關係,但若然因為有反對聲音就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顯然將有損政府的管治威信,更令社會質疑「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是否能夠得到落實,甚至會被質疑政府能否履職擔當善作善成。

講真D|走塑符合環保原則 惟替代品必須「用得到」

任何新的政策或計劃,始終需要一個適應、過渡期,筆者觀察到一些問題仍然需要解決,首先是市面有一些小店仍然未「走塑」,這可能是因為宣傳問題,亦可能因為他們本身積存了太多塑膠餐具,以至未能一下子「棄塑」。其次,近日不同傳媒都已經實測過,一些紙質餐具例如飲管、紙匙等,用起來還是遠遠不如膠製產品。環保是必須,但餐具能用、好用也是重要考量,政府要監察商戶「走塑」情況,同時亦必須致力提升供應商售賣的產品質素。

講真D|從佐敦火災看垃圾收費

佐敦華豐大廈昨日發生致命三級火,造成5人死亡、40餘人受傷的慘劇。發生火災的華豐大廈建於1964年,已有60年樓齡,當中賓館林立至少有35間;屋宇署早年揭發大廈有僭建物,勒令清拆,惟其中多數業主抗旨不遵,甚至在如此悲劇面前,仍振振有詞地懇求屋宇署網開一面手下留情,不要一刀切清拆。痛定思痛,當局應當從修訂包括建築物條例、消防條例、旅館業條例、業主法團條例等相關法例,甚至擬定專項針對超過半世紀的「三無」舊樓的規管法例,唯其從嚴執法,加大罰則,才能避免慘劇發生。也正因為如此,外界由此強烈質疑,倘若繼續允許此等「三無大廈」無王管的灰色地帶存在,即將推行的垃圾收費又將如何落實到每樓每層每家每戶?

講真D|垃圾收費也面臨「三座大山」

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自4月1日起推行,至今剛好10日,試行計劃的範圍雖小,不過卻能反映出垃圾收費的執行問題;今日,《大公報》就有報道指出,試行計劃在清潔、三無大廈、公屋以至商場執行各有問題。筆者認為,垃圾收費計劃,至少面臨「三座大山」,其一是教育與宣傳,其二是市民習慣,其三則是回收操作,三大問題其中一環出現問題,計劃就難以執行,現在幾個環節都出現問題,特區政府之後檢討試行計劃成效後,必須認真部署及決定。

講真D|垃圾收費要學日本

中國僑聯前副主席盧文端昨日在報章撰文,稱垃圾徵費是當年激進反對派提出,上屆政府在泛政治化環保、高壓下訂出的政策,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任由爭議耗費社會精力,干擾政府聚精會神謀發展,相信並非中央所樂見,建議政府應考慮押後,甚或完全停止計劃。有關言論一出街,頓時議論紛紛,以為似乎是來自上面的旨意要叫停垃圾徵費,其實全然不是,這完全是非官方的孤言寡語,相信難有附和之聲,聽也罷不聽也罷。本港垃圾徵費提出已近20年,迄今寸步未進,雖則爭議不斷,似成騎虎之勢,但觀乎全球大勢,已然勢在必行,此時此刻仍在爭議搞還是不搞,純屬多餘。

講真D|垃圾收費試行首日問題多 原因何在?

現在「先行先試」剛開始推行,有大廈住戶不知道去哪領取指定袋,有住戶不知道如何做,凸顯了相關配套措施的匱乏。如果以此情況在全港範圍推開,真不敢想像這一好政策會遇到多少新問題?

講真D|關於垃圾收費的幾個新疑問

垃圾收費的目的是實現「源頭減廢」,解決本港固體廢物的問題,從而改善我們的環境。那麼,通過市民花錢購買指定垃圾袋,如何實現「源頭減廢」呢?

講真D|垃圾收費押後 宣傳教育不能押後

在垃圾收費實施前,如何努力增加智能廚餘回收桶的數量,並做好相關配套,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除了廚餘回收設施不足,其他可回收物的設施不足,亦需要正視。「綠在區區」至今已有超過160個公共收集點,但很多為流動收集點,每周按時間表出現在不同的區域,每次僅運作3小時,對市民來說實在不太方便。有不少市民就表示,膠樽等回收箱位置不方便及數量不足,會減弱他們實踐回收的意慾。

講真D| 推垃圾收費亟待解決三個不到位 切莫第三次延期

討論垃圾收費爭議前,先來看看港人日常生活有多能製造垃圾。

點網快評|延後垃圾收費 讓市民更充分了解實施細節

特區政府今日宣布,將垃圾收費法定生效日期延後至8月1日。事緩則圓,是今次決定的最佳形容,更多時間讓政府、各界以至市民討論計劃,必會令計劃實施時更為順暢,這亦顯示政府部門從善如流,值得點讚。

講真D|關於垃圾收費的困惑

既然垃圾收費是政府今年的重點工程,政府為何不參考「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由政務司牽頭帶領各部門,負責垃圾收費的講解宣傳,以至後續的執法工作呢?畢竟,垃圾收費如果只有環境及生態局和環保署來負責講解宣傳,勢必勢單力薄了一點。

講真D|垃圾徵費不能淪為「垃圾」

即將在4月1日起實施垃圾徵費,儼然成為城中熱話,為免墜法網,一頭霧水的市民自然關心起相關法例的實施細則。環保署早前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已在電視和電台播放約4,000次宣傳片/宣傳聲帶;亦先後舉辦了52場為物管業界及業主組織而設的網上簡介會,共超過6,000人參與。現時已有超過170個回收公共收集點,及超過130個「回收流動點」,並逐步在50個屋苑設小型「回收便利點」。對於750萬人口而言,環保署聲稱已有6000人參與了網上宣傳,著實有點微不足道。

講真D|物管公司包底 垃圾徵費會否廢武功?

如果有人不合規地掉棄垃圾,理論上可被票控或檢控,但如何監察是一個大課題,一個可能做法,就是在垃圾房、後樓梯等加裝閉路電視,阻嚇、杜絕不合法棄置垃圾的問題,不過如此一來,又會衍生另一問題,就是垃圾徵費未實施,屋苑首先要預備一筆錢加裝閉路電視,未見官先打八十。從近期開始,有關垃圾徵費的疑問不斷產生,市民最需要的,乃是特區政府清晰的指引、深入的教育。

講真D|垃圾收費 迢長路遠

在不同的屋苑,即使已經開始計劃或已計劃好膠袋收費的安排,一樣米養百樣人,始終會有人想「慳多啲」而用自己方式掉棄垃圾,屋苑範圍要留意,屋苑周圍的垃圾桶更可能成為重災區;更為嚴重的是,在三無大廈、鄉郊地區等,情況更難控制,政府要適當執法,全力執法,還是「按規章辦事」?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後果,但以最猛烈的力度執法,又會衍生執法成本高昂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及早設想好,防止非法棄置垃圾形成「破窗效應」。

講真D|垃圾堆積在回收點 背後反映的市民意識

一隻手掌永遠是拍不響的,筆者一個更為深刻的觀感,就是不少市民(從相片可見肯定不少市民把回收物、廢物棄置在「綠在區區」門外)為何眼見「綠在區區」沒有開門營業,還要硬把回收物、廢物甚至垃圾掉在其門外?這樣跟隨街棄置垃圾,實則上是同一回事?有關新聞涉及的,可以是回收點服務問題,而筆者看到的,乃是市民對回收廢物、棄置垃圾的態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