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藝術相融碰撞 金耀基、林天行和鄧宛霞書展對談

當今時代,中西文化交融愈發迅猛。對此,三位講者各有一番看法。(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大文攝)

香港書展於7月19日開幕,這兩天活動如火如荼,眾多文藝愛好者迢迢而來,在文學與藝術的海洋中拾得瑰寶。

7月21日下午,社會學家金耀基、京崑藝術家鄧宛霞與當代藝術家林天行出席了「書法。繪畫。戲曲——中國文化與藝術」講座,帶來一堂讓人受益匪淺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學思辨課。

金耀基指出,二十世紀對於中國藝術傳統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分界點。(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大文攝)

談到二十世紀的藝術變革,金耀基指出,二十世紀對於中國藝術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分界點。二十世紀前,中國藝術主要涉及古今問題;二十世紀之後,則還需要面對中西交錯的挑戰。從古今之變到古今中西均接觸吸收,「這種變化可謂『大幸』。中國藝術文化因此在二十世紀迎來最大範圍的擴大化。這樣的思潮衝突下,也許犧牲了很多中國傳統,但對於文明來說,又是一種新生。」

當今時代,中西文化交融愈發迅猛。對此,三位講者各有一番看法。

林天行提到,自己九十年代去國外看展覽,全場沒有中國畫,走出展廳才發現一幅被掛反了的牡丹畫。金耀基亦認為,過去一百年,中西在藝術上的交流是「傾斜」的。但是,隨着時代的轉變,中國不再是「屈辱民族」,認為吃西餐是「大餐」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也不再偏愛「洋貨」,國力的不斷增強增進了文化自信。三位講者都認為應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林天行指出,自己選擇最喜歡、最合適的傳統就是好事。(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大文攝)

「費孝通先生有一句名言:『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現在將最後一字改為『美』。」金耀基說,「中或西,只是一種選擇,傳統的路一直在前行,這是歷史之路。有選擇,也有不斷交融,『天下大美』。」

鄧宛霞認為「藝術家就像海綿」,可以吸收各種文化,從而不斷提升藝術眼光。(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大文攝)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林天行認為探索與尋找適合自己的風格非常重要。鄧宛霞對此亦深有感觸。她出生於香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又在中西交匯的洪流中發現了中國古典文化之美。她認為「藝術家就像海綿」,可以吸收各種文化,從而不斷提升藝術眼光,「你自然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發展什麼。」她亦分享,若是讓她再次選擇,她依舊會選擇中國古典藝術。

講座現場,三人亦對文化鑒賞、文化教育有一番討論。鄧宛霞認為,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不必過早要求他進行美學思辨,或一味強調創新,正確的過程應該是先鼓勵吸收,知道傳統文化藝術為何物,提高鑒賞能力,潛移默化之下他自然會豁然開朗。林天行則舉出生動活潑的例子。他指出,兒童繪畫的時候,更偏愛鮮豔的色彩。「兒童作品是自然的,成年人多加一筆都是虛偽。拿畫畫為例,如果專畫一樣東西,每個孩子都會畫得不一樣。」由此可見,藝術教育的關鍵在於「不要扼殺兒童天性,要注重家庭薰陶。」

講座最後,三位講者共同作畫,鄧宛霞則為觀眾獻上絕美《枉凝眉》,呈現傳統文化之美。

(大公文匯全媒體實習記者章馨憶報道)

更多閱讀:

書展講座紀錄|許知遠談兩代人眼中的香港 始於「中年危機」的傳記

書展今開鑼 一票享多重樂趣

香港書展丨(有片+多圖)書展開閘 頭排書迷跑出進場

香港書展|書展怎麼逛?多攤位買書優惠一文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