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慎防利用穩定幣進行網上金融詐騙的新套路

文/關品方

近年全球興起不少私募基金,利用一般民眾不太理解大數據、區塊鏈、加密貨幣和量化交易的操作方式,進行網上金融詐騙。這和多年前以「互聯網+金融」作為招徠的網上借貸信息平台(俗稱「P2P」)的做法比較起來,更有欺騙性。從保障民眾財富的角度出發,香港特區政府需要高度重視。

私募基金(PE fund),以非公開募集的模式向高凈值投資人和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並由專業團隊管理,規模動輒超過百億元港幣。成功的私募基金通常有銀行、金融機構及國際投資機構參與,建立戰略合作,強化資源協同。部分基金通過量化數據分析、設定止賺止蝕點在市場上頻繁買賣操作,年化收益率甚高,高風險投資者趨之若鶩。

內地近年在私募基金方面的發展相當蓬勃,在新興的資本市場金融領域,需要與國際接軌,不少通過香港設立中轉機構運作,因此要慎防出現漏洞。

美國在金融領域花樣百出、以高科技包裝的金融產品內藏巧取豪奪。特朗普發動新一階段的金融戰,將是加密貨幣、尤其是穩定幣的擴大發行。現時已山雨欲來,一定要提高警惕。

上月底爆雷的鑫慷嘉,以穩定幣為招徠,本質是龐氏騙局。鑫慷嘉是以穩定幣走資出境的大騙案,核心是利用USDT(美國民間發行的美元穩定幣)的特性,實施龐氏騙局與傳銷裂變,最終導致接近200萬投資人血本無歸,涉案金額高達130億元人民幣。

鑫慷嘉2021年在貴州註冊成立(全稱是「貴州鑫慷嘉大數據服務有限公司」),實繳資本於繳付後提走,屬空殼公司。公司包裝為「迪拜黃金和商品交易所(DGCX)中國分站」,宣稱與中石油有5年戰略協議採購石油設備。誘惑手段是高息承諾(月化收益15%)+傳銷裂變(9級架構,拉人頭拿提成,拉滿500人送特斯拉電車)。爆雷時間是上月26日,平台無法提現,創辦人黃鑫潛逃海外,留下諷刺投資人「財富與智商不匹配」的言論。

USDT是美元穩定幣之一,在黃鑫的騙局中起着主要作用。鑫慷嘉的「創新」,在於用USDT替代傳統法定貨幣(人民幣)作為資金載體,利用穩定幣去中心化、跨境自由流通、難以追蹤的特性,實現「吸金—轉移—跑路」的閉環。

在吸金環節方面,該騙局以USDT包裝「美元投資」噱頭,要求投資者將人民幣兌換為USDT(全球市佔率最高的美元穩定幣)投入,宣稱「用美元投資中東黃金、石油期貨」,利用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信任吸引資金。

在資金轉移方面,用USDT實現跨境「走資」。崩盤前48小時,通過混幣器(Tornado Cash)將18億枚USDT分12批次轉移至開曼群島的空殼公司。以1美元兌7.2元人民幣計算,18億枚USDT(市值大約130億元人民幣)被捲走。

USDT俗稱「泰達幣」,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加密數字貨幣,由美國Tether(泰達)公司發行,現時的流通量已高達1590億枚。它的價值與美元保持1比1掛鈎,即每枚USDT是1美元等值。這種穩定價值提供市場信心,讓USDT在投資者之間通過數字貨幣交易所廣泛轉手使用。投資者通過C2C(個人對個人)將人民幣支付給USDT承兌商,換取USDT進入平台。

此後,平台將資金通過混幣器進行3至5層的地址跳轉達到掩蓋資金來源的目的(讓區塊鏈的追蹤關聯度降至0.3%以下),將USDT出售給海外買家,換取港幣匯入香港銀行賬戶,再通過地下錢莊匯出境外。因為港幣和美元有聯繫匯率機制,兌換率相對穩定(在7.75至7.85之間)。

用上述方法通過香港讓資金流轉,USDT可以繞過傳統金融體系的監管。穩定幣的交易不經過銀行系統,資金流向難以監控。鑫慷嘉無需自行兌換人民幣,因此避過了監管部門對資金出境的控制。USDT的跨境流通特性更讓執法機關無法追蹤資金去向。

鑫慷嘉宣稱利用獨特的大數據技術在中東進行黃金、石油、外匯的期貨交易,要求會員以穩定幣入金,利用加密貨幣跨境特性走資,與傳統的龐氏騙局不同。這大案的特別之處,在於要求會員使用穩定幣進行交易,藉助穩定幣的自由流通和去中心化的特色把巨款調到海外,令執法當局難以追查。儘管內地自從2021年起已禁止所有加密貨幣交易(穩定幣亦不例外),不法之徒總能夠利用民眾的貪婪意識,加上缺乏金融和相關法律知識,通過跨境操作鑽空子。據統計,內地家庭手持160萬億元人民幣銀行存款。現時銀行利息偏低,投資產品偏少。政府一定要保護好民眾財產,免受網上詐騙之害。

美元穩定幣,因為價值與美元以1比1掛鈎,有其內置的欺騙性。特朗普熱衷推廣民間機構發行美元穩定幣和美國債券掛鈎,筆者認為這是美式資本主義金觸霸權的又一招,本質是「擊鼓傳花」,估計三五年內個別穩定幣或將會在全球爆雷。期間特朗普政府要員(不少人持有大量各類加密貨幣)將不斷收割韭菜。一旦穩定幣「爆煲」,美元霸權將會在地球上消失。特朗普財閥壟斷主義,通過鼓勵加密貨幣交易的做法,是一小撮人集中起來搞獨裁,本質上仍然是華爾街寡頭的概念,完全違背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精神。特朗普搞比特幣、迷因幣、穩定幣,利用總統的職位以發放消息炒賣虛擬資產,將貨幣發行和利率調整與政治集團的MAGA政策掛鈎集中到白宮,實質是用分散的區塊鏈技術構築集中的壟斷性體系,在金融市場上撈錢。這種行徑將導致世界大亂。一旦美元失信於世,穩定幣也會變得一文不值,最終只會否定美元的購買力。筆者認為,現在已經到了金融海嘯醖釀能量的前夕。未來十年,世界大變。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其開放性是一把雙刃劍。鑫慷嘉利用香港走資的漏洞,及時提出了穩定幣存在操作漏洞的警示,暴露了穩定幣監管滯後的風險。內地雖然禁止虛擬貨幣交易,但對個人持有USDT未明確禁止,騙徒以「投資數字貨幣」為名、甚至反向包裝成金融創新項目,不少投資者受到高息誘惑,迷信金融創新帶來的產品紅利。如果投資者抱着「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不是我」的僥倖心理,政府有必要提升民眾的投資知識,加強教育。穩定幣存在「去中心化」陷阱。由於USDT的資金轉移路徑是通過混幣器、匯出到境外接收穩定幣的空殼公司,傳統執法手段難以溯源。據報警方凍結的鑫慷嘉資金目前只有1.2億元人民幣,回收率不足1%。如何把黃鑫逮捕並繩之於法,有賴追查匯款路徑的痕迹,被害民眾引領以待。

總而言之,理論上穩定幣的工具屬性是金融創新,合法用途包括加密資產交易、跨境支付(可降低傳統銀行體系的交易成本),但工具無善惡,關鍵在使用。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可以被騙徒利用為「洗錢工具」。投資者需要警惕「高息+USDT入金」。要求先兌換USDT再投資的做法,應屬違法。香港特區政府不妨再檢討已通過的法案,明確穩定幣的法律地位,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控,避免類似騙局發生。

隨着跨境移動支付時代到來,街道上小偷小摸的「打荷包」絕跡之後,網絡金融詐騙登場。

筆者在課堂上談到金融市場、產品和機構時,會提及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事件」。起初,鬱金香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徵,僅限於荷蘭皇室和貴族之間流傳,後來普通民眾也開始競相搶購球莖。1634 年,搶購和種植鬱金香成為全民運動,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設立了固定的交易市場。1635年,鬱金香價格繼續上漲,投機者大量湧入市場。1636年,「永遠的奧古斯都」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達到6700荷蘭盾,而普通荷蘭人的年收入僅為150荷蘭盾。要用45年的工作收入、不吃不喝、才買得到一顆球莖。1637年2月4日,市場突然崩潰,鬱金香球莖價格在六周內下跌90%,不少人因此傾家蕩產。荷蘭作為當時的歐洲金融中心受到致命重創,荷蘭這個「海上馬車夫」的時代亦隨之結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爆破。大約400年後的今天,加密貨幣將會如何?引人聯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慎防利用穩定幣進行網上金融詐騙的新套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