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由國產航母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海軍艦艇編隊,自7月3日起訪港5天。山東艦是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舷號17。延安艦是055型導彈驅逐艦,舷號106,是國產最先進的萬噸級驅逐艦。湛江艦是052D型導彈驅逐艦,舷號165,是現代化防空驅逐艦。驅逐艦俗稱航母的「帶刀護衛」。此外還有運城艦,是054A型導彈護衛艦,舷號571。
舷號17、106、165和571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中國的3艘航母的舷號是16(遼寧艦)、17(山東艦)、18(福建艦)?第四艘航母正在建造中,名稱還沒確定,屬國家機密,在此不便猜測。美國現在有11艘航母,那麼中國估計還會建造多少艘航母?
美國11艘航母的命名規律明顯,多為總統和政治家的姓氏。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共10艘,分別是尼米茲號(1975年服役)、艾森豪威爾號(1977)、卡爾文森號(1982)、羅斯福號(1986)、林肯號(1989)、華盛頓號(1992)、斯坦尼斯號(1995)、杜魯門號(1998)、里根號(2003)和布殊號(2009)。福特級核動力航母共一艘,是福特號(2017年服役)。福特級的特點是電磁彈射航母,可搭載F-35C艦載機,是10萬噸級的巨無霸。
傳統動力航母難以支撐4個彈射器同時運作。中國正在建造的第四艘航母是004型,很有可能採用核動力(官方尚未證實),但軍事界普遍預料中國海軍艦艇建設將快速發展,迫近美國海軍。美國軍事網站透過衛星影像分析,根據在遼寧大連造船廠拍攝到的影像,推斷中國的004型航母除了擁有2個弓形彈射器外,還配備兩個腰部彈射器,總共4個,極有可能是核動力航母,預測其排水量甚至超過美國福特級的10萬噸(山東艦的滿載排水量是大約6.9萬噸)。
尼米茲號明年5月即將退役,艾森豪威爾號計劃2029年退役。美國海軍的長期規劃是以福特級取代尼米茲級,航母數量4年後或會跌至單位數,影響其全球部署。現時美國有兩艘航母輪番長期駐在日本;美軍在日本的軍事基地包括橫須賀(母港)、佐世保、沖繩、岩國和三澤。
不同於美國的舷號名稱,中國海軍艦艇的舷號編碼體系遵循嚴格規則,既體現艦種分類,又隱含戰略布局和命名邏輯。為什麼中國航母舷號要從16開始?官方並無明確正式解釋,民間和專家則各有不同說法。
筆者主觀認為,從毋忘甲午戰爭的角度思考,最為可信。中國航母「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符合我國「銘記歷史」的邏輯。北洋水師七鎮八遠共15艘主力艦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是中國海軍永遠難忘的國恥。以16號往後延續編號,其意義在於傳承中國海軍的發展史。
「七鎮八遠」共15艘艦艇的名稱及分類是七鎮炮艦,包括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鎮海。八遠鐵甲巡洋艦包括定遠(旗艦)、鎮遠、濟遠、致遠(艦長鄧世昌)、靖遠、經遠、來遠、平遠。其中定遠和鎮遠是德國建造,為當時遠東地區的最強艦艇。甲午海戰(1894年至1895年)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七鎮八遠或沉沒或被日軍俘獲。戰敗的結果是,台澎金馬被割讓給日本50年。
遼寧艦舷號16的由來,民間認為是為了紀念七鎮八遠15艘艦艇,但中國軍方從未正式確認。有說法認為,根據中國海軍舷號規則《艦艇命名條例》,作戰艦艇用3位數舷號(例如驅逐艦「101南昌艦」),訓練和科研艦用兩位數舷號(例如訓練艦「81鄭和艦」)。遼寧艦是航母級別,但其主要功能是訓練和科研(而非直接作戰),因此採用兩位數舷號,便於識別其訓練和科研的性質。「16」作為航母的起始數字,為後續航母山東艦「17」、福建艦「18」預留了極大空間。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例如紀念海軍之父劉華清將軍(1916年出生)以及瓦良格號(遼寧號前身)16年的改造歷程(2012年服役)。結合人物貢獻和工程背景,符合中國人的情感邏輯。所有這些說法均未得到官方正式確認,但反映了中國人民對航母事業的情感寄託:「銘記歷史、致敬先輩、繼往開來、傳承國魂」。
作戰艦艇的舷號是3位數字,首位數字直接表明類型,這是最基礎的識別邏輯。1字頭是驅逐艦,例如101「南昌艦」、174「合肥艦」。055型萬噸驅逐艦從101(南昌艦)連續編號至108(咸陽艦),體現其戰略核心地位。2字頭為魚雷潛艇,3字頭為導彈潛艇,4字頭為核潛艇,5字頭為護衛艦,8字頭為輔助艦,9字頭則為登陸艦。
兩位數字的舷號包括航母和兩棲攻擊艦。航母16/17/18分別是「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兩棲攻擊艦31是「海南艦」、51是「四川艦」(5字頭表示是新型艦種)。兩棲攻擊艦的任務是搶灘登陸(海軍陸戰隊)。
艦艇名稱亦有地域邏輯,需要匹配艦隊所轄戰區。例如北海艦隊用華北/東北地名(遼寧、山東),東海艦隊用華東地名(杭州、福州),南海艦隊用華南/西南地名(廣東、海南)。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南海艦隊有170「蘭州艦」,東海艦隊有566「懷化艦」。筆者估計,這些看似例外的命名,體現了作戰任務需求優於戰區地域分野的含義。
艦艇也有特殊命名,頗含深意。以人名命名的有訓練艦81「鄭和艦」和82「世昌艦」,紀念歷史人物;試驗艦892「華羅庚號」和894「李四光號」則是紀念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筆者大膽估計,航母舷號從16開始,也有可能是為了預留1至15號給未來新一代以信息戰為基礎,太空、海面及海底三結合的跨艦種調整而設。至於護衛艦退役後改為海警船、機動支隊和屬地支隊則用5位數舷號,那是更深層次的命名編碼,就不在這裏詳細介紹了。
中國海軍早在1978年頒布首版《海軍艦艇命名條例》,1986年修訂補充後,確立了現時採用的框架。核心原則是名稱需體現國家地理和歷史傳承。什麼是舷號的「秘密」?中國海軍舷號體系的本質是分類工具,是以地名為主、人名為輔的綜合體,規則嚴謹。隨着新型裝備、軍事戰略及任務需求的變化,可以突破常規,以體現海軍發展的動態適應性,相當深奧。
香港市民熱烈歡送山東艦等四艘艦艇離港繼續執行國防任務,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澎湃。然而,筆者認為,在民族自豪感之外,我們更需要有更深層的體悟:中國海軍的強大非一日之功,是長期艱苦建設的結果。今日之中國,已非往昔。縱使強敵環伺、虎視眈眈,卻無人敢輕啟戰端。回首1840至1842年,大英帝國僅憑一支遠征艦隊(16艘戰艦、4艘武裝汽船、48艘運輸船,載炮540門)和約6000名前線作戰兵力,便以「船堅炮利」之姿,在短短兩年間從積貧積弱的清政府手中奪走了香港。歷史並未走遠,今昔對比,更顯深刻。今日祖國的鋼鐵長城、威武之師為我們荷槍負重,香港市民慶幸之餘,自當不忘感恩,更應砥礪前行。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