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正面對經濟轉型,不少實體店舖及傳統行業面臨挑戰,不少老字號及連鎖店接連結業。不過,有食肆求新求變,以輕奢設計及每年換三次新品菜單,從疫情期間至今四年內開了六家分店,成功吸引年輕人及家庭客;有服裝店從街舖轉為商場舖,店東會經常飛赴韓國貼近時裝潮流走勢,並以直播帶貨的網購形式成功開創新客路。
有經濟學者表示,香港從昔日的轉口港不斷轉型,每一個時期都會經歷結業潮陣痛,但並不代表香港「玩完」。相反,能適應和轉變新模式的商家,往往能夠做大做強。

西餐廳四年開六店 自創牛叉燒及火箭牛
只要明白如何讓顧客享受消費過程,覺得這餐飯值得消費,自然就能做下去。
「茶舍HI TEA」從2021年開創至今四年,從最初的土瓜灣店,至今六間分店遍布多區,部分分店更打算逆市擴張。店外窗口有排座,客人可以享受室外用餐同時打卡,走進店內,燈光明亮,裝修簡潔。午市與晚市時段,餐廳門外都能見人龍。菜品多以西餐為主,打開餐單,不少是令人耳目一新菜式,「安格斯牛叉燒」、「火箭牛茄碟」……「這是新品,全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創辦人李志敬接受大公報訪問,端着新品,走到記者面前介紹。一串牛肉叉燒,掛在鐵架子上,配上裝飾的蔬菜,儀式感滿滿。
大膽嘗試 多聽意見
李志敬曾是連鎖餐飲集團的管理層人員,在業界有超過20年經驗,對餐飲業發展路向有獨特見解,「年輕人愛打卡,食物品質最重要,但能貼合年輕人需求的,包括擺設、器皿,不能馬虎。」眼見有不少店舖結業,他認為是對市場的警示,經營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菜品,也不能與市場其他競爭者的產品過於相似,千篇一律。
「過於重複,食客為什麼要來你的店吃東西呢?顧客不買賬,食材堆放着,浪費成本。」他認為,要讓品牌逆流而上,最主要是求新、求變。店舖每年三次推出新品,將他與團隊的原創食譜帶到餐桌上,更會以「體驗價」特價發售,觀察新品的市場吸引力。每隔一年多,就會更新大餐單,受歡迎的新品會變為常駐菜式,不受歡迎的菜品則會被淘汰,「新,不一定會成功,每一次嘗試都是冒險,摸着石頭過河,大膽試,聽客人的意見。」
抓住先機 打響口碑
店舖以年輕人及家庭客為主,抓住定位後,便從裝修到裝菜式的器具着手,每樣都有要求,既要好吃,也要好看,「每一次有人打卡,發上網,就等於一次宣傳,這很重要。」從電子點餐、電子支付到外賣平台,每當市場上出現新元素,李志敬便在店內立刻更新使用,為的就是抓住先機。
李志敬坦言,面對租金昂貴,港人北上消費等熱潮,本地店舖經營確實挑戰重重。他認為,控制成本非常重要,但不是降低質量,而是善用資源﹕「不能鬥平,要打響口碑,打創新。」他強調,香港經營環境並不差,市民有很強消費力,「商家只要明白如何讓顧客享受消費過程,覺得這餐飯值得消費,就能做下去。」

緊貼韓國時尚服飾 新貨一到迅即搶光
求新求變不是亂變,要跟着潮流和時代走勢,看準機會,這是經濟轉型下小店新路向。
「LITTA」是一間韓國服裝店,90後的陳藝文大學畢業後創業,至今五年。她坦言,在經濟轉型下,小商家要求存,不單要求新求變,而且要一直新,一直變。由於港人近年消費更保守,購物往往貨比三家,加上店租昂貴,她從數年前起,就從街舖搬到商場舖,租金成本從數萬元降至萬餘元。
「消費者喜歡嘗新及體驗」
她認為有部分店舖因不能變新,所以才被時代淘汰,但並不代表香港市場無得做。「年代不同了,不像上一輩講,堅持做好一個產品就有出頭。現在消費者喜歡嘗新,喜歡體驗,商家就要不斷看市場來變才行。」
陳藝文認為,實體小店大部分只能做熟客生意,而且受店租、人工等成本限制,貨品售價始終會貴一些,「網店賣120元的衣服,實體店可能要賣150元才能回本。」看到實體店的局限,為了擴寬市場,她開始網上直播,以網購的價格來打開生意,有時候也會拍一些服裝外景來吸引客流。她又開設多個社交平台,讓更多不同的客戶能透過網絡接觸到店舖,客戶接觸從以往的一對一,變成了一對多的形式。
陳藝文看到服裝始終是很個人的東西,個性化、客製化的做法更能吸引顧客。去年,她嘗試與韓國的服裝店合作,將一些衣服的款式進行特別設計,然後拿回香港推銷,果然貨品瞬間就被一掃而空,也讓她看到了出路,「現在網購很流行,很多人可能到實體店看過,然後再回去在網上找相同的產品。如何競爭?我覺得要有新的東西帶給市場。」
密密赴韓分享最新潮流
為了更能追貼服裝潮流走勢,增加店舖可信度,她更經常飛赴韓國了解當地最新時尚,又會將旅程點滴分享到社交平台,「始終作為顧客,看到店家不時親身到當地選購,買起上來會放心好多。」
下一步,陳藝文正打算再轉型,嘗試經營服裝批發,也不斷了解韓國及內地的服裝市場,了解市場需求。她認為個體戶實體店有獨特優勢,能夠更靈活地隨時根據需求來變換商品及推銷模式,但更考驗眼光,「求新求變不是亂變,要跟着潮流和時代的走勢來,看準機會,這是經濟轉型下小店新的路向。」

尋求突破|學者:經濟轉型帶來「陣痛」 考驗店家應變能力
近期有店舖接連結業,從連鎖粥店、連鎖麵包店以至戲院等。有經濟學者認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無法適應的商家被自然淘汰是正常現象,這是每一次轉型都會出現的情況;但舖租太貴也是目前實體店經營的挑戰,認為適當減租對店家和業主都有好處。
經濟學者袁偉基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從轉口港到工業化時期,再到多元化發展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會經歷結業潮陣痛,總會有跟不上時代、或時代不再需要的產業被淘汰,短暫的結業潮並不意外,也並不代表香港「玩完」。政府統計處近日公布5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升2.4%,至313億元,今年首五個月累計零售銷售跌4%,他認為香港市道並不差。
袁偉基認為,要在轉型的社會環境中突破,商戶必須清楚了解定位,在新和變的過程中尋求突破,也可因應不同地區的需求來制定銷售策略,「可能這款商品在沙田賣得好好,去到旺角又是否適合當區口味呢?要靈活。」
業主減租 達至雙贏
袁偉基引用經濟學理論「創造性破壞」,指出企業家的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而創新能夠從內部不停地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有的秩序和結構,同時再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這正是香港傳統行業及實體店家現時面對的處境和突破機會。
他亦提出,舖租過高是實體店面對最大的挑戰,背後原因甚為複雜。業主擔憂減租後回報率低,影響租值,如果是需向銀行償還貸款的業主,分分鐘導致被銀行「Call Loan」,被銀行要求即時收回按揭貸款。他認為,店舖租得出去,遠比放在手中來得實用,不減租就租不出去,是市場壓力;租出去了,一方面有收入,一方面店舖能頂住壓力,是雙贏。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香港上半年首次公開發行(IPO)共集資1071億元,按年上升7倍,躍居全球首位,這證明了金融仍是香港的經濟核心。但傳統行業及實體店面對較大壓力,他認為,要求新求變,店舖可以了解市場需求及自身能力,例如小型店舖能以合營的形式經營,以集合更龐大的經濟群組,轉而打開網絡市場,轉變零售模式,或許能夠得到機會。
(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