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科課程框架更新 利跨科做好國安教育

教育局昨日向全港學校發通告,宣布進一步更新21個科目的《科目課程框架》。(資料圖片)

【點新聞報道】透過課程推行國家安全教育是學校應有之責,特區政府教育局今年5月底啟動香港國安教育課程框架的更新工作,至昨日(10日)向全港學校發通告,宣布進一步更新21個科目的《科目課程框架》,涉及3個學習領域,以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育局指出,更新的課程框架可為教師提供更清晰和全面的指引,學校可按校情、學生的學習需要,按照不同科目的國安教育課程框架作整體規劃,通過全校參與,跨科協作,於校內透過相關科目,以及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進一步推動國家安全教育。

香港第一輪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於2021年公布,至今年5月底,教育局率先更新整體的課程框架,包括強調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學習,突出「大安全」概念,並配合愛國主義教育的推行。當時亦更新了首批的6個《科目課程框架》,涉及中文、英文、數學、藝術及體育5個學習領域。

涉3學習領域與公民科

局方昨日宣布再更新21個《科目課程框架》,其中5科屬於科學教育學習領域,包括科學科(小一至小六),科學科(中一至中三),生物科,化學科,物理科;另6科為科技教育學習領域,分別是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設計與應用科技科,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科技與生活科;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科目有9個,包括小學人文科,中國歷史科,公民、經濟與社會科,地理科,歷史科,宗教教育科,經濟科,倫理與宗教科,旅遊與款待科;餘下則為未有包括在第一輪國安教育科目框架的高中公民科。

推動學生達至「知、情、行」護國安

根據高中公民科框架,該科旨在讓學生透過學習關於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拓闊世界視野,並在學習過程當中明白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框架並強調,公民科課程致力推動學生達至「知、情、行」的學習成果,「知」是認識國情與國家成就、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內涵及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情」是增強國家觀念與培養愛國情操;「行」則要將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轉化為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行動。

2025/2026學年開始推行小學科學科及小學人文科,同樣是今次更新框架的新科目。前者框架指出,初小階段時可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帶出國安教育的學習,例如通過與中國古代科學和技術相關的有趣故事,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精神,同時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培養其國民身份認同。

高小階段可通過資料蒐集、小組討論、專題學習等不同方式,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與科學科相關的國家安全教育學習元素,例如在教授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的課題時,加強學生對生物安全的認識;亦可以讓學生了解航天科技在日常生活的廣泛應用,初步認識太空安全。

小學人文科框架指,該科藉讓學生認識自己在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擔當的角色及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建立國家安全的知識和價值觀,包括國家觀念、國民身份認同、守法觀念、權利與義務和責任感,幫助他們成為德才兼備、愛國愛港愛家的未來主人翁;亦會透過有趣故事、日常生活課題,增加學生對國家象徵、歷史、中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認識和興趣,培養其對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例如了解大熊貓的故事,明白保護生態環境,對國家發展十分重要;透過認識如修建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明白保障國家安全是國家應有的責任。

中史科的框架分初中及高中兩部分。初中課程使學生整全了解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民族發展概況及社會文化面貌,可讓學生清楚理解國家被列強侵略,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香港遭英國強佔;及後國家克服困難,自立自強,並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奮進歷程,強化學生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高中課程則可培養學生對政治安全及文化安全等國家安全領域的進一步認識,透過列強的入侵、抗日戰爭、改革開放及對外關係等事件,認識近代以來中國面對列強入侵,歷經艱辛,建立獨立自主國家的經歷,幫助學生建立整全的國家觀念。

(來源:香港文匯報)

相關閱讀:

油尖旺區舉辦安居樂業同樂日 曾鈺成談校園國安教育

教育局:學校有責任做好把關角色 提高師生國安敏感度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21科課程框架更新 利跨科做好國安教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