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加快發展北都需要更多「為之」

文/姚銘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社會各界充滿慶賀回歸的濃厚氛圍,本屆特區政府也迎來了上任三周年的日子。三年來,特區政府推動改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取得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成果。特首李家超在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8周年酒會致辭時提到,展望未來,香港的重點工作包括三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

眾所周知,北部都會區佔香港面積約三分之一,是香港發展的新引擎,亦是推動創科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全面發展後可提供約50萬個新增房屋單位和50萬個新職位,助力香港實現「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因此,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至關重要。

提速北都需要新理念新辦法 善用市場資金「為之」

如何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李家超在致辭時引用了一段古文「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段古文出自清代彭端淑的《為學》,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付諸努力,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如果不努力實踐,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而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需要的就是更多「為之」,將事情做成。

北部都會區的概念首次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由於被定位為香港未來策略發展的重點,因此備受關注。為加快發展北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政府引入了新理念、新辦法,拆牆鬆綁。發展局在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新田科技城三個試點,引入「片區開發」新理念,以片區形式向市場招標,利用企業的資金和力量開發北都。此外,政府也要積極考慮發債和公私營合作等模式,以更高效率加快北都發展。

在政府主導收地及土地開發的同時,北都不斷探索市場參與空間,推出原址換地安排、片區開發試點等。原址換地計劃推出至今接獲10多宗申請,至今有5宗成功個案。同時,為加大市場參與,政府正研究優化原址換地安排,包括考慮引入「按實補價」。類似的新理念、新辦法多了,北都的發展自然也就能加快了。

北部都會區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還要以創新科技為核心,吸引全球科研人才和創新資源集聚,讓他們湧入河套香港園區和新田科技城。河套香港園區方面,第一期首三座大樓已於去年底起陸續落成,今年內將有首批企業進駐,將是北都首個有產業進駐的發展區。

提速北都需加快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 做好交通基建民生配套

筆者認為,不但河套香港園區要加快推進,其他例如「北都大學教育城」等也要加快推進,甚至可以考慮吸引外國名校進駐,更好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有聲音認為,「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要等到2026年上半年才公布,速度相對緩慢,政府要想方設法提速提效,早日建成「北都大學教育城」,加快培養創科類人才,大力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讓創新科技助推經濟發展。

北部都會區在加快建設的同時,也要做好民生、交通配套。民生方面,未來5年,北都會有約6萬個房屋單位落成入伙,當中包括約10條新公共屋邨,急需政府加強交通基建配套。畢竟,現在從新界東或新界西,前往新田或河套一帶都頗為不便,也不利於北都的發展。

好消息已經傳來,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7月8日批准北環綫項目第一部分的財務安排,將北環綫主綫及支綫合併為單一項目分兩期發展,目標為主綫及支綫於2034年同步開通。北環綫的建設能否再提速?能否早日建成投用?亦值得政府和社會各界探討。加上東鐵綫古洞站項目目標在2027年第四季投入使用,屯馬綫洪水橋站項目目標在2030年竣工,北都公路(新田段)預計2036年開通。這些大型基建早日建成投用,有望打通北都發展的任督二脈。

與外界聯繫不便的河套香港園區,交通基建也在持續推進:通往粉嶺/新田公路的西面連接道路已開通;連接港鐵落馬洲站的直接連接路,以及公共運輸交匯處,會配合園區營運啟用。此外,河套香港園區日後亦會有行人橋接駁深圳園區,方便兩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跨境流動,助推香港發展。

北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加強兩地融合的最佳地區,一方面要不失時機加快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吸引先進創新科技、製造業以及物流業等進駐,在此過程中還要做好交通基建配套,讓北都既能發揮引擎作用,又能聯通大灣區其他城市,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將北都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之城」!

(作者為民建聯執委、北區支部主席、北區區議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加快發展北都需要更多「為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