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想知道衛星如何化身「地球醫生」,精準把脈城市碳排放嗎?昨日(7月9日),由香港國際ESG研究院組織的香港ESG學生研學團,帶着滿滿的好奇心,走進了本次研學的「黑科技」殿堂——香港科技大學太空與技術研究院。這裏,前沿的遙感技術正為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插上「太空之翼」,用「上帝視角」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硬核數據!

「碳偵探」衛星:穿透雲層,直擊排放源頭
活動開場,重量級嘉賓蘇慧——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和全球STEM教授,帶來了《遙感衛星助力碳中和》的精彩演講。這位曾在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NASA JPL)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大氣科學專家,一開場就吸引了所有目光。
蘇慧教授揭秘,遙感衛星就像部署在太空的「超級碳偵探」。它們擁有兩大絕技:「廣角鏡」(大範圍觀測)和「持久盯梢」(連續穩定監測),能有效「無視」地面天氣搗亂,源源不斷傳回高穩定性的碳排放數據,徹底顛覆了傳統「霧裏看花」式的環境監測模式。
更令人振奮的是,蘇慧教授團隊牽頭研製的全球首款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即將搭載在中國「天宮」空間站!這将是首個登上「天宮」的香港載荷。這台「神器」能像精準的「化學分析儀」一樣,鎖定單個排放源(點源排放),將模糊的碳足跡推演,變成清晰量化的科學決策依據。蘇教授形象地說:「這相當於為人類文明做了一次精準的『碳把脈』!」

衛星ESG應用:八大場景,賦能未來城市
緊接着,星睿雲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胡明遠博士登場,他帶來的《衛星知識與應用》更像一份「衛星賦能ESG的超級菜單」。胡明遠博士展示了遙感技術在ESG領域的八大炫酷應用場景,讓學員們大開眼界:
- 生態「水醫生」:衛星通過監測葉綠素濃度,化身「水質診斷儀」,追蹤水體富營養化,助力智慧治水。
- 城市「體檢師」:衛星定位技術如同「精密尺」,能捕捉建築物毫米級的形變和材料老化,提前預警風險,讓城市筋骨更「強韌」。
- 交通「優化師」:衛星參與高速公路全流程數字管理,如同給交通裝上「智慧大腦」,提升通行效率。
- 防災「預警哨」:高分辨率遙感監測地物毫米級形變(如滑坡),築起生命財產安全的「太空防線」。
- 碳中和「精算師」:結合香港本地碳排放數據,衛星為「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精準「導航」。
- 綠色金融「風向標」:大氣污染物熱力圖+遙感生態指標,為綠色投資決策提供「看得見」的科學依據。
- 大宗商品「預言家」:創新性地利用「油罐陰影算法」反演原油儲量,建立庫存價格預測模型,洞察市場先機。
- 可持續資產「評分員」:夜光、紅外等遙感指標,成為評估全球資產環境表現的「天外考官」。
動手環節更有趣!在胡明遠博士指導下,學員們親手製作太陽能衛星模型。這不僅是對清潔能源與太空科技融合的直觀體驗,更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監測—決策—執行」的碳中和閉環邏輯是如何在現實中運轉的。

顛覆性視角:從靜態報告到動態治理「智慧引擎」
本次研學深刻揭示:太空科技與ESG的融合,絕不僅僅是「錦上添花」,而是底層邏輯的重構!
蘇慧教授團隊憑借「天宮」載荷,突破了碳監測精度的「天花板」。胡明遠博士則描繪了從生態治理到綠色金融的立體化「衛星ESG應用網絡」。港科大正將衛星數據打造成ESG管理的「新型基礎設施」。
當衛星能實時「稱量」全球碳流動、追蹤污染物「足跡」、預警城市「健康風險」時,傳統的ESG報告就華麗升級了!它不再是靜態的「成績單」,而是驅動動態治理的「智慧引擎」。
研學團成員們紛紛表示,這次「衛星視角」下的ESG認知之旅,徹底顛覆了過去的靜態框架。未來,他們將積極探索科技賦能可持續金融、建造「氣候適應型」韌性城市等前沿方向,讓科技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器。
展望:太空科技+ESG,香港打造國際綠色科技樞紐
香港國際ESG研究院總結指出,此次活動標誌着「太空科技+ESG」這一跨學科範式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院將持續推動青年學子,用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解鎖可持續發展難題,助力香港加速建設成為國際綠色科技與金融樞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香港的綠色未來,正由這些前沿科技和青年力量共同書寫!
(點新聞記者張熠然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