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告別劏房由規管劏房開始,規管劏房由增加公屋供應起步。房屋局昨日向立法會提交《簡樸房條例草案》,進行首讀及二讀,擬明年3月推行「簡樸房」規管制度。多位議員關注規管劏房是否會造成在劏房供應量減少的情況下導致劏房租金大幅上揚,以及部分現居住在不符劏房條例的租戶何去何從。在公屋供應量短期內難以滿足基層需求的現實面前,劏房仍將以合理的市場需求繼續存在,唯有大幅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劏房難題。
據統計,全港現有約11萬個分間單位,當中約三成左右住戶居住的、較為難以提供舒適居住環境的劣質「劏房」,亦是當局擬立法規管改善甚至剷除的主要目標。言下之意,大約有近4萬戶劏房,需要根據規管條例作出修繕整改。否則,或將因與法例有牴觸而不能出現在租務市場,即便是現行已經出租並有租客的劏房,也必須在過渡期限內限期作出整改,包括必須具有獨立的窗戶這些最基本的生存條件。
毫無疑問,劏房條例將促使業主不得不進行整改修繕,並由合資格的工程師查驗出具合格證書,才能推向租務市場,業界預計,部分劏房因為建築結構等原因,難以達致劏房條例的標準,如大小面積、窗戶、廚廁等要求,或將不得不退出租務市場,在供應量可能減少的情況下,劏房租金或有可能上漲。
其實,當局於2022年1月即已推出了《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根據估價署的資料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屬「房間」的分間單位的月租中位數為5,000元,每平方呎月租中位數為約40元;而樓面面積的中位數為約11.5平方米(124平方呎)。這些分間單位絕大部分設有獨立的廁所(98.7%)以及窗戶(98.8%),大部分亦設有獨立的廚房(76.4%)。
法例明確規定劏房的租金年增加幅度限於8%,相信已經從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市場租金漲幅,今次推出的規管條例,其目的在於推動市場,大幅改善基層的居住環境,因此,對基層的租金成本料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況且,以現時本港租務市場的客觀情況,租約通常都是「一年生一年死」的兩年合約,業主也是在兩年合約完結續租時才根據市場環境是否加租,若然租客與業主互動關係良好,業主亦未必加租。
另外,現時的立法方案已反映諮詢期間收到的主要意見,包括就政府收取的認證費用提供「早鳥」減免優惠,即早登記、早申請的話,費用可以全免、寬容處理在「簡樸房」登記申請期間被發現遲交分間單位租賃管制下所要求的「租賃通知書」、放寬登記資格、延長寬限期、放寬窗戶要求,以及增加可進行核證的專業人士範疇等,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吸引到業主早日完成申請登記,條例顯然不會給業主造成額外的登記費用,相應的是,租客也就未必會面臨被加租的風險。
當然,《條例草案》訂明住宅樓宇分間單位須符合關於內部面積不少於8平方米,以及樓底淨高度、消防安全、結構安全、照明及通風、廁所、供水點和水電錶,合共8個範疇的居住環境最低標準,並取得「簡樸房」認證,方可合法出租作居住用途。亦有可能迫使部分不符條例的劣質劏房退出市場,也可能導致部分本擬分間房屋出租的業主打退堂鼓,客觀上會減少劏房的市場供應。
為此,當局昨日亦表明,會想方設法化解基層劏房因為規管劏房面臨的困惑,對於現時居住在劣質劏房的租客,當局會盡量安排入住中轉過渡房或簡約公屋。
香港基層房屋短缺問題嚴重,不少基層與低收入家庭只能長居在環境惡劣的劏房。近日有機構的調查顯示,劏房的擠迫狹窄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均會構成顯著的負面影響。43.9%劏房學童認為缺乏遊玩空間;42%認為擠迫程度嚴重;39.1%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19%認為家中噪音嚴重。其中,認為家中缺乏遊玩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較認為有足夠空間者分別高出16%、9%及10%;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率亦分別高出40%及10%。部分劏房兒童反映其學習和活動更多在睡床上或餐桌進行。
正正因為如此困頓,當局下定決心規管整治劏房租務市場,務求能夠淘汰劣質劏房,改善基層居住環境,為市民營造一個舒適安居的生活環境。
而與此同時,儘管庫房緊絀,當局亦全力推動公營房屋建設。根據發展規劃,單是正在拓展的北部都會區內,未來5年,當局將會建成超過6.3萬套公營房屋,在第二個五年內,公營房屋更增加多15萬套公營房屋。這些施政舉措,足以顯示當局在規管劏房的同時,致力化解民生難題,致力改善基層住房需求的魄力與決心。若果這20萬公營房屋能夠如期落成,加上其他區域正在建設的公營房屋,相信公屋輪候時間有望縮短至3年以下。因此,在可期待的未來數年間,住房作為特區的老大難問題,完全有可能大幅緩解並得到逐步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