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23名教師陝西考察秦漢文明 冀促歷史教育立體化

【點新聞報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弘揚辦)與教育局合辦陝西秦漢文明教師考察之旅,於6月27日至7月1日帶領23名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師到西安多家博物館及文博機構參觀交流。參與行程的弘揚辦、教育局及教師代表今日(7月9日)在香港科學館分享行程經歷及成果。

教育局及教師代表在香港科學館分享行程經歷及成果。(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弘揚辦館長劉思詠介紹,今次陝西考察是配合「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推出,考察團參觀了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和陝西考古博物館等多家當地重點博物館,透過實地考察及與專家學者的交流,實現「透物見人」。此外,考察團與當地教育人員交流,亦出席由專家學者主持講座,參與體驗工作坊,構思課堂以外的配套教育活動。

劉思詠(左)指出,今次陝西之行旨在讓老師了解內地最新的博物館資源和教育活動。(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劉思詠指,秦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的開始,在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今次陝西之行旨在讓老師們近距離觀察秦漢時期的珍貴文物,了解內地最新的博物館資源和教育活動,並將相關經驗融入課堂,用文物說故事,讓歷史立體化,從而提升香港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學習興趣。

對於今次陝西之行,朱治夫形容是「在當地建設的博物館參觀當地出土的文物」。(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朱治夫表示,此次考察團活動正呼應了近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所強調的重點,即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國情學習及弘揚中國文化,「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他表示,考察團經歷有助於實際教學,師生們可透過文物學習和博物館學習,更立體地認識歷史的方方面面。

對於今次陝西之行,朱治夫形容是「在當地建設的博物館參觀當地出土的文物」,指參觀現場的歷史感帶給老師很深刻的感悟。他回憶有老師表示,在考古遺址感受到專家們對細節的苛求、對歷史責任的堅守,以及對團隊協作的重視,讓自己反思作為教師亦要踏實打磨教材與教法,讓學生在知識中獲得真正的啟發。

梁綺琪提議,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活化」文物,讓學生們更全面生動地學習歷史。(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聖伯多祿中學中國歷史科主任梁綺琪表示,去年參加河南考察團時行程豐富、收穫頗豐,因此今年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陝西考察。她指出,身為教育工作者,希望通過實地考察歷史遺蹟,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拓展自身教學素材與視野,繼而將知識和經驗融入日常教育,進一步激發同學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梁綺琪回顧行程指,今次到陝西的博物館現場參觀、與當地文物專家交流,都是很深刻的經驗,聽內地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分享深受感動,親眼見到兵馬俑亦十分震撼。她直言,這些體驗都會在認知和情感層面,為老師帶來和看書完全不同的感受。梁綺琪希望能將實地考察所接收到的歷史元素更好地運用到教學,她還提議,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活化」文物,讓學生們更全面、更生動、身臨其境般地學習歷史。

趙玉駿表示,學習歷史離不開親臨其境的感知與探索。(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寧波公學中國歷史科主任趙玉駿表示,秦漢時期對中國多年來的發展影響深遠,本港初高中的歷史教育都包含這一時期的內容。在今次行程中,考察團的老師之間有許多教學交流和經驗分享,能很大程度上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效率。

教師參觀位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馬俑陪葬坑。(政府新聞處)
教師透過穿漢服學漢禮體驗,從著裝、學跪坐到揖禮等,感受禮儀文化。(政府新聞處)
考察團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政府新聞處)
考察團參觀陝西考古博物館。(政府新聞處)
教師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加工作坊,體驗修復兵馬俑的過程。(政府新聞處)
察團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政府新聞處)
察團於陝西考古博物館前合照。(政府新聞處)
教師參觀位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馬俑陪葬坑。(政府新聞處)

趙玉駿進一步表示,此次行程精心安排了眾多頂尖博物館供教師參訪。老師們不僅得以近距離觀摩大量珍貴文物,更聆聽了由博物館館長、副館長及資深講解員帶來的專業導覽與深度解析。這讓他體會到,學習歷史離不開親臨其境的感知與探索。作為老師,回答學生的問題不能只局限於書本上的答案,而是要提供更豐富、專業的知識。此行亦讓趙玉駿看到國家對文物的保護很重視,他表示,教學中可由此切入,講解國家安全中的文化安全,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及身份認同。

(視頻來源: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

相關閱讀:

直播Live|陝西秦漢文明教師考察之旅分享會|7月9日

投資推廣署與西安高新區簽署合作備忘錄 陝港攜手助企出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23名教師陝西考察秦漢文明 冀促歷史教育立體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